龙曲湾,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这个名字源自李会婷老师的散文集《龙曲湾的记忆》;第一次来到龙曲湾,是因参加李会婷老师的读书分享会。于是我记住了李老师的故乡:金山龙曲湾。其实合乡并镇后,金山和三官庙就合称三官庙镇了,但是人们恋旧,口头习惯上还是各叫各的,心里上接受、融合还得慢慢适应……
于是乎,在春光明媚之际,在陕西省散文学会蓝田创作基地主任曹林燕老师的组织下,我和部分文朋诗友一起走进龙曲湾,身临其境,体会李老师笔下的点点滴滴……
【原创】印象龙曲湾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晴空万里,柳绿飘拂,一派欣欣向荣的醉人春景。车子沿金山公路蜿蜒盘旋,窗外春色撩人,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油菜花飞快后退,远处一簇簇或白或粉的花丛点缀其中,春花怒放,香气袭人,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看着这似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我的心情一下子喜悦起来。
李老师当起来了导游,带领大家采风,游览民风古朴的龙曲湾村春貌。朴实的村民看到我们一帮子人好奇的打招呼,寂静的村庄很少看见青年人,是标准的603812部队。
龙曲湾属于我县丘岭地区,老一辈人口语中的横岭、秀岭是也!70年代,这里地形沟沟壑壑,道路弯弯曲曲,村民居住零散,交通工具简单。尤其是下雨天,黄土路泥泞难走,群众出行极不方便。近几年道路硬化,单行的水泥路为车辆进出带来很大方便,随之核桃、大葱、柿子、杏等可以及时运往市场,村民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年轻人转变观念外出打工、种白皮松,加之乡村旅游慢慢发展起来,村民生活越来越好。而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李老师对它情有独钟,所以一回到家乡她就激动不已,你看她满怀激情、热情洋溢的给大家娓娓道来,因为这里是她生长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花草树木都有她的记忆、她的经历、她童年的影子。正因为如此,才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家乡的人和事、花草树木、婚丧嫁娶、风土人情,都是她现成的写作素材,最基础的、最原始的,也是最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
【原创】印象龙曲湾
李老师是一个有情怀的人,眷恋故乡人人都有,但是拿起笔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不多,李老师做到了,我应该好好向她学习。散文集虽然是在读书会上初次看到,但是在朋友圈零零碎碎拜读过不少文章,她的散文给我的感觉是蕴含人文历史情怀,有深度。我如饥似渴,细细翻阅,目录由龙曲湾风物、快乐童年、游戏与玩具、乡村民俗、舌尖上的龙曲湾五个部分组成。我好奇的是书里面有许多我小时候耍过的游戏:跳房、抓子儿、翻交、踢沙包,还有男孩子耍的摔纸包、打尜 、滚铁环,很有生活气息,单看名字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被这些曾经熟悉的游戏场面调动起激情来,很想一探究竟,赶紧翻看。美食篇也是孩童时期甚至现在我经常做的家常饭,像《馋人的搅团》,我曾经写过同一题材,是穿插在事件中写的,杨亚贵老师也写过搅团,详细的描写制作过程和热闹合作的场景,但是李老师笔下的搅团让我感觉文字很干练,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读来很亲切,没有违和感。细读文字,发现她善于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语言很精炼,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而且我还发现她是一个很高产的人,一天一篇或者两篇的写作速度,让我望尘莫及,十分敬佩。李老师的这本散文集语言干净、纯朴,给人以正能量,就如同她的人一样,人文合一,朴实无华却很有韧劲,耐人寻味……学习了李老师,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您!
【原创】印象龙曲湾
得偿所愿,正如自序所言,这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的书,是一部写给思乡游子的书,也是一部写给民俗学者的参考书。就是这些童年的记忆,就是这些发生在龙曲湾的一辈子的心灵烙印,让我慢慢也爱上了龙曲湾,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故乡、共同的记忆,浓浓的乡愁,永不磨灭。
“龙曲湾的春天如二八少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杏花灼灼如胭脂点染三月,一树春风千万枝,十里琼林花映红。”曹老师点石成金、妙语连珠,总结精彩到位,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预祝李老师签售会大卖!为我们蓝田籍美女作家打call!
【原创】印象龙曲湾
感谢李老师和村委会的热情,感谢文朋诗友的一路相伴,文学路上有你更精彩!
龙曲湾,我第一次来,因为李老师我走进了你,你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初印象,我记住你美丽的田野春光、朴实善良的人们,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