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岚老师不愧是专职老师出生的作家、作家里的老师,她在「谈写作」牛人堂作的第二十九场分享,通过从大洋彼岸传过来的美妙声音,给我们一场写作饕餮大宴。
要感谢牛人堂的编委老师们,把江老师这样的人才请来给我们免费上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一直以为,写作是件很私人的事。
那些人人都认得的词汇,从个人的头脑里一个个崩出来,要表达自己心里的意思,然后把这种意思传达给其他人,从个人的想法变成人人的思考的过程,就是创作。
能够创作出富有思想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家。
作家的孤僻和寂寞,是因为写作需要思考。思考是个人头脑运动的结果,似乎容不得别人干扰。
所以我觉得写作是很私人的事情。江老师的脑运动却可以和很多人共振,这“共振”既是与人分享,也是思想的碰撞。
江老师的豁达、乐观、开阔和博学,让我激动地知道:我从前的很多想法,并不正确。
喜欢写和怎样写、写给谁和谁在写,不只是结果的不同,还有过程的不同。有人在写作过程中获取快乐,有人却越写越烦恼;有人写出了好作品,有人写出的作品无人问津。
江老师颠覆我一直以来的观念,还有“只要有天赋、兴趣、坚持就可以写作”。
写作诚然需要这些基本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技巧。
我是有些鄙视谈“写作技巧”的人。
我以为的好作品都是来自于“天赋、兴趣、爱好”,而不是技巧。
“技巧就是投机取巧”。
这是我曾经浅薄的认识。
听了江老师的分享,我羞愧地承认,“投机取巧”的人是我。
因为江老师说“好作品是改出来的”,但我从来没有认真修改过我的作品。
还有“推敲”。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我早就读过,但“推敲”的功夫何时用过?
近些年来,我越看别人的作品,心里就越是发凉。我现在才知道后背上冒冷汗的原因,原来是我不是“创作”,而是在“码字”。
一个只会或者只知道码字的人,不是合格的作家。
“再多的石头,都不及再少的金子。”
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先前的喜欢慢慢被写作的疲惫消磨,曾经的追求开始变成一种负担。写作不再是快乐,也没有成就感。迷茫开始的时候,牛人堂让我醒悟:写作不仅仅是写,更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创作。
创作是要把自己的文字赋予思想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努力,还要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
要把自己心里磨透的东西变成别人容易、愿意接受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必须要有“技巧”。
这种“技巧”不但是文字要富含情感、词句要有感染力、文章要有正能量,还要让整部成型的作品具有灵魂。
我以为让文字具有灵魂就是具备写作基础的人在写作时充满激情,运用自己的天赋刺激情感生发出来,好作品就会诞生。于是,一摞一摞的形容词、一遍一遍的自说自话,让我的文章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这种自以为靠“先天优势”写作,是血脉里有不同的遗传让自己占了优势,自鸣得意之后,就是望着别人的优秀作品黯然失落。
原来,这世间哪有什么“先天优势”一直占尽风头?后天的“修炼”才更为重要。
这“后天的修炼”,包括但不限于不断的知识输入、有意识的自我训练、不停地认识和反省。
江老师给了一个实用而且简单的秘诀:把写好的文字“冷”几天,然后再看再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再三修改仍然觉得有些不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声地读出来。经过自己“读顺”的文字,基本没有大的毛病。
我发誓,我大声读过自己文字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大概是我至今为止,能够拿得出来的作品也屈指可数的原因?
“精简”这个词,不但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其实也可以让人生多一些快乐。
根据江老师的分享,目前的我最宜做“减法”:文章字数需要精减、写作计划需要删减。
想起以前经历过的P2p。
想赚钱失去正常理智,相信每个游说,急功近利的心理再加上“阅尽天下劣奸”,自以为是的结果,是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白白交给了“能钱生钱”的平台。这就是自己过于相信“形容修饰”的结果。
坦白地说,是想“投机取巧”却“丢鸡蚀米”的结果。
好在,在写作的路上遇到牛人堂,牛人堂里有好老师。
好老师给了我当头一棒。
这一“棒”,让我减写为看。在未来的日子,多看经典的书、多修改自己写的文章。
每个希望写出好作品的作家,都心甘情愿接受时间的冷藏。
就像我们四川的凉粉,热的好吃,冷的更好吃。
只不过,每个人能够接受的佐料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