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青岚镇,茶场的茶树褪去盛夏的浓绿,添了几分温润的浅褐,老街上的罗汉松却依旧苍翠,松针间挂着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这天,松茶书屋的木门上贴出一张红底黑字的告示——青岚镇将举办第一届“松雾茶路市集”,邀请沿茶路分布的江南村镇、黔北山区及沿途各庄,共赴一场关于茶与传承的约定。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飘出青岚镇,传到了苏馆长所在的江南盛泽,也落到了山区孩子们的课堂里。
“必须去!要把江南的茶器和古籍修复手艺带去!”苏馆长接到邀请的当天,就开始整理行装;山区的李老师更是带着孩子们连夜赶制松针手工,还特意挑选了今年新炒的茶叶;茶路中段的清风镇、鹰嘴崖村也纷纷响应,准备带着当地的特色茶点和老茶具赴约。
市集开办前三天,青岚镇就热闹起来。松茶书屋到图书馆的石板路上,挂满了红灯笼,灯笼面不是常见的吉祥图案,而是柳念安和孩子们一起画的——有的描着蜿蜒的茶路地图,墨线旁缀着小小的茶树符号;有的画着罗汉松与茶苗共生的景象,松针垂落在茶芽上,格外生动。老陈带着茶场的伙计们在市集主街搭起茶棚,竹制的棚架上挂着晒干的松针,棚下摆着十几张木桌,桌上整齐码着待售的松针茶,还有用茶叶磨粉做的茶糕、茶酥;柳念安则在图书馆门口开辟了“文创区”,桌上铺着素布,摆着孩子们做的松针书签、用古籍残页拓印的茶笺,最显眼的是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着山区孩子寄来的“茶路小船”,船身上还贴着他们画的笑脸。
顾曼卿和苏馆长则联手在图书馆一楼布置“茶路文化展”:展柜里,柳玉茹的《松雾茶志》复刻本与江南茶商的老账本并排陈列;墙上,“松雾茶路图”被放大张贴,途经的村镇用小红旗标注,旁边挂着柳玉茹写给柳玉芝的书信真迹;角落的桌子上,还摆着苏馆长带来的古籍修复工具——竹镊子、马蹄刀、糨糊碗,样样齐全。
市集开幕那天,天刚亮,镇口就挤满了人。穿着青布衫的茶农、背着双肩包的游客、带着竹篮的村镇代表,沿着石板路缓缓走进市集,脚步声、谈笑声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江南的摊位前,苏馆长正戴着老花镜,手持竹镊子演示古籍修复:“这张纸边角破损,得用同材质的楮纸补,糨糊要调得稀,才能不损伤原纸……”围观的人看得入神,不时发出赞叹;山区的摊位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李老师播放着孩子们在茶树下读书的视频,旁边的木桌上摆着他们种的茶叶和做的松针挂饰,一个小男孩举着松针手环,大声说:“这是用茶树苗旁边的松针做的,和青岚镇的一样香!”
最热闹的当属“茶路茶会”的摊位。顾亭山坐在主位,面前摆着五个砂壶,分别装着松泉驿站的井水、江南的泉水、山区的山泉水,还有茶路沿途不同村镇的水。老陈和各地茶农围坐一旁,各自带来当地的茶叶——江南的碧螺春、山区的松针茶、清风镇的云雾茶。他们轮流煮茶,茶汤煮好后,分给围观的游客品尝。“这杯是用松泉驿站的水煮的青岚松针茶,入口甘醇,带着松脂香;这杯是江南泉水煮的碧螺春,清甜爽口,有花果味。”顾亭山拿起茶杯,给游客一一介绍,“水不同,茶味不同,但都藏着茶路的情谊,是各地人用心种茶、护茶的味道。”
市集的最后一天傍晚,夕阳给灯笼镀上了一层暖金。众人聚集在图书馆外墙的“茶路留言墙”前,手里拿着毛笔,写下自己的愿望。苏馆长挥毫写下“茶路相连,情谊永存”,笔锋遒劲;李老师写下“茶香飘远,书香相伴”,字里行间满是期待;柳念安蘸了蘸墨,认真写下“愿松常青,茶常香,传承永不息”,写完还在旁边画了一棵小小的罗汉松。
顾亭山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又看向身边笑着的众人——老陈正和江南茶农讨论炒茶火候,柳念安在给孩子们讲留言墙上的故事,苏馆长在整理刚收到的茶样。他轻声说:“今年的市集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要邀请更多沿茶路的村镇,让这条茶路不仅能走通,还能热闹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知道青岚镇的故事。”
风轻轻吹过,灯笼轻轻晃动,茶香、墨香与松脂香在空气中缠绕。留言墙上的字迹在夕阳下泛着光,像是一个个约定,等着来年秋天,在青岚镇再次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