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中医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老子》

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老子》

作者: 中医术数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10:23 被阅读16次

◎宣化上人讲述于1986年8月15日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苦县人。

曾为周室-守藏吏(管理国家藏书、国家档案的一个职位)。

提倡无为,轻视有为,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政治提倡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教育提倡清心寡欲,恢复自然。

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所请,留五千言之道德经。

上卷言道,“道可道,非常道。”下卷言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称为道德经。

出关后,不知所终。后人尊为道教之始祖。

明·张路《老子出关图》

赞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名,强名曰道。”

(《清静经》)


又说偈曰:

“清净无为守本真,谷神不死天地根。

同出异名观徼妙,寡欲断爱保元明。

上善若水利万物,至仁似木荫群伦。

青牛西去泯踪迹,紫气东来永长春。”

白话解

中国先有道教,后有儒教、佛教。佛教是后来才传到中国,道教虽是先在中国流传,可是道教、儒教都是为佛教来开荒铺路,准备为佛教奠定一个基础。道教的老子,其实就是佛教的迦叶祖师,因为中国大乘的根性是特别深厚,所以迦叶祖师在佛教未传到中国时,约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先化身为老子到中国来,说道德经五千言,发愿先在中国宣扬道教,为佛教作开路的先锋。因为佛教如果没有道教和儒教先开一开路,那么佛教传到中国,恐怕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的。

因为有道教、儒教的影响,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很容易接受的。我常常讲儒教犹如小学,道教犹如中学;佛教犹如大学,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因为这样,所以这不是一个小因缘。

孔子曾经拜见老子,讨论仁义。老子对孔子说:“海鸥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乌鸦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都出于自然的本质,所以不能说白比黑好。你用仁义去分辨善恶,在懂得大道的人看来,你所犯的错误和这种道理是一样啊!”(《庄子·天运篇》∶孔子见老聃而与仁义。老聃曰:“……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

孔子拜了老子,回去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问孔子:“老师您去见老聃,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说:“我看见龙了,龙顺着阴阳变化无穷。我张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那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庄子天运篇》: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所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孔子认为老聃已经得了自然之道,变化无方。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的话都是多余的。若执着后天有形有质的道理,如何能窥得龙的一鳞一爪呢?

老子是周朝大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楚国-苦县人,曾经做过周室-守藏吏,相传母怀之八十一岁而生,故号为老子。他提倡无为,轻视有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道体虚静,顺应自然,不造不设,好像是无所作为,但是万物都是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是无所不为)。无为并非木偶土人,一无所为,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处无为以用,功成不居;不执着于有为,摄有为归到无为。因为一着住在有为,便只能成为小为,而不能成大为,亦不能无所不为了。可见无为是至神至妙,是有为的体,有为的母。

在太古盛世时,三皇在位,万民一体,以道治天下,人人各行其本份,将道运用融入于日用伦常中。可是以后的君王不能以道治天下,不修无为的德化,所以大道隐没。“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大道遗弃人,而是人舍弃大道,所以不得不立仁义之名。仁义之名立后,倘若不以智慧辅助疏导它,则仁不能周遍,义不能广大。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既然出现,天下的人民便偏重于智慧,渐渐淳朴的风气就丧失了,变成虚伪而失真,国家民族败亡的迹象就逐渐生出来,所以有春秋之乱及五霸之危。有所谓聪明奇智的人士蜂拥出现,但都是假仁假义,多行诡诈之谋,好名尚利,皆为自私之事,这都是智慧所出现的害处。

“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六亲不和时,能尊贤敬孝、仁慈博爱是很困难的;可是若能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则这种孝慈的事,天下人皆知,所以孝慈之名就传播到各处。譬如舜的父亲既瞎且聋,又顽固不灵,所以成就了舜的大孝。

“国家昏乱有忠臣”,只有在国家昏乱时,臣节难立,忠义难尽,在这时候能舍身报国,力扶大义,安邦定国,虽无心立名,而忠臣之名自然显彰。

在政治方面,老子提倡理想的国家是“小国寡民”,就如同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所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国家易于安静而不嚣乱,各安于俭朴,共处于清净,人民看重生命,而不崇尚远处迁徙。这样一来,虽有舟车,也没有用了;虽有甲兵,也没有地方陈列。既然没有一切交涉,自然没有一切战争。人民安其所居,乐其习俗,不好高骛远,喜新好奇,虽邻国互相看见了,鸡犬的声音互相听见了,还“老死不相往来”。

但这“不相往来”,不是囿居一隅,坐井观天,而是人进化的程度很高,能以尽心知性,万物皆备于我身,浩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道心弥漫于六合之外,神游太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看一切天地世界,如在掌中。这时,人间就是天上,无有天、人的界限,所以不用互相往来。但这样进化是自然的,若不等时候去行,必招大乱子。要按着次序,起手也得几百年后,若是至进化究竟,非千余年不可。所以老子的主义是很高尚的。

在教育上,老子提倡清心寡欲,使人去其私心,寡其欲望,不至贪得无厌,而恢复自然的天性。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外现纯真,内在质朴,少有私心,寡有欲望。)

以后,老子骑着青牛西去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所请,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上卷讨论道,凡可以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住不坏的道。下卷讨论德,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能有德。上下卷合起来,成为道德经。老子出函谷关后,就不知其所终。所以老子是道德的开始,存神过化,无始无终,一大至人也,后人尊称他为道教的始祖。


赞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本体,是无形无相,无影无踪,不可言说,也不可以强名,是虚无的。这个本体是天地的开始,为万物之母,是万化之源,万物皆从此出。以无而生有,以一而化万,天地从道而生。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虽是无情的,然而是万有之源。其中内含无形的本体精华,既全且备,能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大道虽是不可名状,无名可名的,然而是天地所从生的起头——“○”字;有名是“一”字。大道虽无名,然而它是孕育万物的大母,这是真空妙有的变化。

“吾不知名,强名曰道。”

我(老子)不知道这叫什么名字,所以勉强将此本体称为“道”。


又说偈曰:

“清净无为守本真”,

老子的清净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虽万事纷纷,仍清净自若,得其要领,顺从理、事的自然,不用勉强,不用矫揉造作。不生分别心,保有真常,守本真,养大智于大愚之中。

“谷神不死天地根”,

谷神是空灵虚无、无形无相,自能容纳一切,永远常存,所以不死。道之为物,也像谷神一样,无所不容,无微不入,所有万物都是由它而生生不息,所以叫做“玄牝”。这玄牝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源。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同出异名观徼(窍)妙”,

有与无,其名不同,但两者皆自真常性天中流出,同是玄妙莫测。真空以观道的神妙,妙有以观道的徼(窍)眼。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各有徼妙。人在世界处世为人,第一要知道徼妙。修身不知徼妙,就戕(qiāng,残害)贼性命;行政不知徼妙,就坏乱国家。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寡欲断爱保元明”,

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断欲去爱,保元明。收一分念,即保有一分真阳;虚一分心,即收取一分真阳。寡欲断爱,保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善若水利万物”,

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样。水是善利万物,水是最能不争的;就因为它不争,所以才无过错。而圣人是什么事都不为自己着想的,没有一点自私心,他处在众人所厌恶的极卑下之处,所以近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至仁似木荫群伦”,

大道分运道力于天地,使天地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皆是无心之施、无心之化,如此至仁大德,就好像树木一样,庇荫众生。

“青牛西去泯踪迹”,

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以后就不知其下落。

“紫气东来永长春”,

老子之“道德”,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像龙似地,或潜或跃,或现或隐,变化难测。他的立言犹如片片之光,凝为紫盖,祥瑞之气充塞于宇宙。他这种道气流到中国来,永远像春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宣化上人《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me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