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新班主任》杂志上的教育叙事。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以一个电话引入,学生迟迟未到教室与家长对话的内容。这样的开头方式应该算作是“对话”开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以为作者想要写学生迟迟未到教室的原因,可作者一反常态,写了学生迟到的真实原因。原来,学生是因为太胖了,跟不上班级课间操的队伍,于是想通过请假的方式逃避做课间操。这个过程,作者详细描写了与家长之间的对话,透过家长的嘴巴讲述出原因。
接着,作者回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与跑操中存在的问题,这时候作者不仅仅从自身的层面去剖析,更是站在了学生成长的角度,进行了一段议论。这个议论无疑将整篇文章进行了一个理论的提升。理解清楚原因之后,作者再找到学生,对他进行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第二天有一个数学小测验, 一定要按时赶到。
到了第二天,学生按时到校,老师再跟他说自己跟不上队伍,希望学生跟他一起跑。不得不说,这个方式很有艺术。老师和我一样跟不上队伍,我就不会尴尬;同时,老师和学生还是与队伍分开跑的,也就避免了其他同学的嘲笑。等同学们跑完5圈后,老师此时进行了一个示弱,只跑了4圈。
而后,老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初中毕业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中考体育获得满分的事例,透过自己的事例告诉学生坚持对重要性,这个事例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于是学生开始和老师一起坚持跑步。在这两周,老师和学生一起跑步,通过一个具体的训练,学生和老师都越来越能跑,最后学生说了一句:老师,我能跟上队伍了!这句话也算是呼应了题目。
读完这个故事,内心深处有种莫名地感动。有感于教师的智慧,有感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学生获得了新的进步,有了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这篇文章的选材其实并不算新颖,能够被编辑老师看中的原因应该是教师话语间的真情流露。而且中考考体育这个话题也与时事热点话题结合。
这个话题的题目就是以学生的话为题目的,整体读来很舒适,要向这篇文章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