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引导团队进行"六分钟同理"练习,但明显感受到参与度不高,只有两位老师回应了之前的自主任务。她调整策略,重新解释练习规则:讲述者、同理回述者和观察者三个角色,并强调情绪指数控制在5分以下,这暗示着团队可能对高强度情绪表达准备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她反复确认大家对练习的记忆,说明可能之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慧慧:
A:当事人 B:对方 C:协助者
回忆一个你对对方“请求”的场景,但是你觉得并没有实现你想要的连接与协作。
写下你的“请求”用经典的NVC形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部分:
C与B:
C:邀请A向B表达“请求”(提醒B只需要感知感受,不用回应表达)
慧慧:在组织分组练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协调问题,比如建荣老师因迟到被临时调整分组。他强调了参与练习的重要性,尤其希望旁听老师也能积极体验,并提到通过练习能更好感知身体反应。最后邀请大家分享练习带来的不同感受。
李靖:分享了关于秩序对她情绪的影响,揭示了她对生活稳定性的深层需求。她提到开心源于秩序被满足,不开心则因秩序被破坏,这种反思显示出她开始平衡自我批评与自我庆祝。
慧慧:回应时强调了正面情绪的价值,暗示培训可能过于聚焦负面回忆。她通过调整界面布局增强连接感,体现对参与体验的细致关注。两人对话中流露出对"庆祝快乐"的共同认可,这或许是对前期练习方式的一种温和修正。
菁菁:分享了团队在传递喜悦时的共鸣体验,这种情感的倍增效应让整个交流过程显得格外流畅和满足。她提到李静和聪老师的分享也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滋养,显示出情感共鸣在团队中的强大力量。
慧慧:继续引导其他成员分享庆祝时刻,体现了会议注重正向情感交流的主基调。启君的小插曲反而成了意外的庆祝瞬间,说明这类会议的氛围相当轻松包容。
慧慧:引导大家回忆提出请求但未达预期连接的场景,暗示沟通中可能存在需求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她提议通过梳理"我的需要是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显示出对非暴力沟通技巧的重视。
菁菁:用"吃饭吧"打断讨论,可能表明部分参与者对理论探讨的耐心有限,更倾向实操性内容。
对比前段关于分享喜悦的讨论,当前议题转向更具挑战性的沟通困境分析,显示讨论正从情感共鸣转向技巧打磨。
慧慧:引导大家回忆并提出请求未被满足时的尴尬经历,试图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彼此需求。
李靖和聪表示感受深刻但一时想不起具体事例,反映出这类情绪可能被压抑或回避。
菁菁主动分享与儿子的手机纠纷案例,显示亲子沟通中需求表达的典型冲突。
整体讨论从抽象感受转向具体案例,但参与者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存在明显卡顿,暗示情感连接课题的实际复杂度远超理论。
菁菁分享了与儿子合谋买手机的经历,反映出亲子关系中的信任与边界问题。她背着丈夫给孩子买新手机,并要求儿子每晚十点交还手机,透露出对儿子过度使用手机的担忧。慧慧在引导讨论时,敏锐地发现对话中缺失了明确的需求表达环节。
从上下文看,这个案例被用来探讨"提出请求时遭遇尴尬"的沟通困境,菁菁的叙述展示了当请求被拒绝后,人们可能采取的迂回策略。
菁菁提到儿子在周五到周六不遵守手机使用规则,暗示她对教育方式的挫败感。
慧慧:主导了角色扮演环节,要求参与者扮演儿子但无需说话,显示这是一个非语言互动的实验设计。聪对扮演沉默儿子角色表示疑虑,反映对角色真实性的担忧,但最终被说服配合流程。
慧慧:引导菁菁(晶晶老师)重新向儿子表达手机使用约定的请求,但明显存在执行困难,尤其在周末时段。
菁菁反馈儿子周一到周四能遵守约定,但周五到周六拒不执行,显示规则缺乏弹性。
讨论转向角色扮演练习,慧慧_Annie要求聪(文聪老师)扮演儿子仅倾听不回应,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方式重建对话机制。
菁菁表达了因手机使用与儿子产生冲突的困扰,她渴望通过约定达成合作与尊重,并关注儿子的健康问题。
慧慧:引导她思考若儿子遵守约定会带来的感受,暗示她更看重亲子关系中的轻松与信任。
讨论核心在于如何平衡手机使用与家庭和谐,但儿子暂未直接回应诉求。
菁菁表达了对手机使用引发的冲突的担忧,显示出她对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健康的高度重视。慧慧_Annie引导她思考控制行为背后的需求,暗示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动机。
菁菁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控制倾向,说明对话触发了她的自我反思。而慧慧_Annie继续追问控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试图帮助她理清真正的诉求。
整体来看,讨论从具体冲突转向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表明双方正在向更本质的问题深入。
菁菁表达了对与孩子建立轻松伙伴关系的期待,说明她正在反思亲子互动中的控制倾向。
慧慧:引导她通过身体感受强化这种连接,这种具象化方法有助于情感共鸣。双方达成了带着新觉察与孩子互动的共识,可见咨询已从问题探讨转向行动落实。
菁菁作为母亲提出关于孩子自我管理睡眠、学习和手机使用的请求,但语气中隐含了控制感。
聪代入儿子角色后,初期感到被"约定"压制,认为这是不平等条约,但后来因母亲展现脆弱而态度软化,愿意沟通自己的安排和需求。
关键矛盾在于:母亲希望规范行为,而孩子渴望自主权和放松空间。双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权力感的落差,但后续通过坦诚沟通找到了对话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