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正面管教》这本书。十年前,我在孩子三四岁时第一次翻开它,那时的我年轻又稚嫩,满心想用书中的方法管教孩子,却怎么也读不懂,更谈不上相信。
如今,孩子已经12岁,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才真正读懂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值得分享的好书——尤其适合那些正经历亲子关系紧张,或在育儿路上找不到方向的父母。它能帮我们跳出两种原始的管教误区: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度娇纵。
正面管教的核心:和善而坚定
正面管教的核心,在于“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
- 和善,本质是对孩子的尊重;
- 坚定,则是既尊重自己,也让孩子明确边界。
当和善与坚定并行时,孩子能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就像一条心灵纽带,能帮孩子培养出良好品格所需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智慧,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有效的。
为什么传统管教越来越行不通?
过去,很多家庭靠“权威”维系管教:孩子听父母的话,父亲往往是家中的“榜样”,孩子既敬畏又顺从。但随着时代进步,“平等与尊重”成了每个人的追求——女性在争取平等,孩子也不例外。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显得“不听话”,其实是在模仿大人对平等的追求。可不少父母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里,希望孩子永远“听话懂事”。这正是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
所以,想要做好管教,父母首先要学会自我成长,从过去的模式中走出来。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才是顺应时代的教育态度。
正面管教能培养孩子的7项核心能力
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孩子能逐步建立7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这些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1. 能力感:“我能行”,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价值感:在集体和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
3. 影响力:明白自己的行为能对生活产生改变;
4. 情绪感知力: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到自律;
5. 人际沟通力:善于合作、协商、分享,能共情和倾听;
6. 整体把握力:有责任感,理解行为的后果和社会规则;
7. 判断力: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对错,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种管教方式的对比:从“吃饭问题”看差异
就拿常见的“吃饭”问题来说,三种管教方式的差别一目了然:
- 严厉型:孩子不爱吃早餐,父母会强迫“必须吃”,讲道理(“粮食来之不易”),甚至打骂。可结果往往是:孩子带着情绪跑开,父母事后内疚,等孩子喊饿时又赶紧给食物——到了午饭,同样的戏码重复上演。
- 娇纵型:孩子不吃就换别的,无底线满足,最终让孩子失去责任感,甚至变得自私。
- 正面管教型:尊重孩子的选择(“你可以不吃”),但坚定地明确边界(“下一顿才能再吃”)。过程中不指责、不说教,当孩子哭闹耍赖时(这就是所谓的“踢猫效应”,想通过情绪迫使大人妥协),只需平静陪伴,等他情绪稳定后再沟通,让他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效的管教,要符合这4个标准
判断一种管教方式是否有效,看这4点就够了:
1. 是否做到了和善与坚定并行?
2. 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 效果是否长期有效?
4. 是否能教会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良好品格?
对照这4个标准,就能有意识地朝着“促进孩子自我发展”的方向去管教。
实战场景:孩子顶嘴时,该怎么回应?
当孩子顶嘴、说出伤人的话时,别急着发火,试试这样做:
1. 先冷静:离开现场,平复自己的情绪,避免带着怒气沟通;
2. 再沟通:等情绪稳定后,告诉孩子:“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你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不被尊重。我们可以一起聊聊,怎样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表达情绪?”
用解决问题的态度沟通,既能建立有效连接,也能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家庭共识:别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很多家庭存在“教育分歧”:一个和善,一个严厉。这种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是个好办法:针对孩子的问题(比如“看平板”),父母和孩子都能发表意见。比如孩子说“你们总想管控我”,父母可以反思自己是否过度控制,然后和孩子约定:“做完该做的事就能看,但要遵守时间约定。” 尊重孩子的参与权,才能达成真正的共识。
为什么说惩罚只能短期有效?
惩罚或许能快速制止问题(比如两个孩子吵架,打一顿就停了),但长期来看,它教会孩子的是暴力、不自尊,甚至滋生愤怒和报复心。
而正面管教虽然不会立竿见影,却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协商沟通——这些才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能力。
最后想说: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
正面管教的本质,不仅是教会孩子重要的能力,更是父母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践行“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
尊重,就像成长的养分,能让亲子关系自然生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先成为懂得尊重的大人,才能教出有责任感、有价值感的孩子。
记住这句话:和善是尊重孩子,坚定是尊重自己和规则。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和孩子一起慢慢变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