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啊,吃水果点心,孩子们争分夺秒还要玩几分钟玩具。
睡得不好很大程度是因为小朋友运动不够,小朋友运动不够,精力宣泄不出去,他们要找出口的,有时候还会发脾气,影响睡眠。
大人要跟的,我们都是以孩子的时间为基准,大人跟着他们调整。
小朋友们很辛苦的,他们运动量大,吃饭就得迅速跟上。一旦到饭点了没饭吃,他们忍不了就会吃零食,这样一是对身体不好,二是影响正常饮食。
所以,我每个学期都会做这样一张计划表,实时更新。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可以根据这个提早准备饭菜。
我家之前孩子们在饭桌上做作业的,所以,我们吃完饭会迅速收拾桌子,给他们腾地方。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也都工作或是看书的。
拖沓更需要做计划,尤其是最开始阶段,一定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坚决执行。
小朋友的习惯培养需要一段时间的,当然了,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提醒,你要跟着一起。
我发现很多妈妈有误区,定了计划后甩给孩子,你做吧,你自己坚持吧。
有的小朋友确实可以做得到,这样的孩子我们都羡慕,但肯定不是每个孩子都这样的。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计划不仅仅是让他们执行的,首先也是约束我们自己的。
戳中了部分家长的痛点,确实给孩子制定了计划表,经常因为工作原因,都是抛给孩子,让她自己执行。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自己要做到,要陪伴孩子一起做到。再大些,可能不需要我们时时陪伴了,但是我们仍然要监督、督促,经常提醒。
左右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个学期,我全程陪同,培养他俩很好的习惯。第二个学期,我想着可以放手了,结果一塌糊涂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这也是痛的教训。孩子们太小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别提孩子们,很多时候我们能躺着也不愿站着呀。
所以,计划表不仅是对他们的约束,同样是对我和他爸爸的约束。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也是要努力的。
运动可以帮助睡眠。入睡容易,睡得也好。
嗯,尤其是我家左右,我们从小就告诉他们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如果我们做不到只是要求他们,他俩意见老大了,各种觉得不公平,不会接受的。
以前我给大家发过我做的小星星表,那是一年级的。
每个学期我都会做的,虽然有时候坚持的也不好。
但是,现有意识,再努力行动,总是在进步,也有收获。
以前大家觉得我们家左右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幼儿园的时候我很忙,经常加班,每天晚上也就半个小时吧,经常讲故事把我自己讲睡着了。
后来就多起来了,加速识字的时候(1-2年级),每天有两个小时。半个小时-1个小时,各种读背,其他时间我给读或者他俩自己读。
我也没其他兴趣,就喜欢陪孩子,研究他们读什么书,想法设法怎么读。所以,我每天晚上都陪着,他俩读什么我跟着读什么。
计划都是我想的,我做的,但是实施的时候,我会和左右说,这是妈妈的意见,你们看看好不好,合适不合适。
最开始,就要让孩子参与,能让孩子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其实是最好的。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感受会不一样的。
他会觉得妈妈尊重他的意见,考虑他的感受,把他当回事。虽然,很多时候,孩子也表达不出来,好像是走个过场,但是有没有完全不一样。
所以,信任和尊重是前提。说起来好像假大空,但是你真正的做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你把他当做平等的,你会时时刻刻想着考虑他的感受,想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不是甩给他,就这样,你照做吧。
当孩子参与了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还是很向往很期待的,但是不同的小朋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小朋友会信心满满,有的小朋友会觉得会不会太难,我是不是不会,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不同的孩子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要和孩子说,放心吧,妈妈会和你一起的,有问题我们一起克服好了。给孩子鼓励、信心和陪伴,就很容易开始。
开始之后其实有很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计划,我们自己得先做到,然后再帮助孩子去做到。
不仅仅是监督,很多时候就像是两个闺蜜约着去逛街一样。到点了,得叫上小伙伴,咱俩该干啥了。做完一件事,再叫上她,咱俩又该干啥了。
这个计划不仅仅是孩子的计划,是我们一起的计划。
换一个称呼,不要总说你你你,换成我们,就会有变化。大家可以试试。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日的跟踪和反馈。就像我给大家的打卡表,就像打卡团。看着麻烦了点,但是有仪式感很重要。这是帮助大家有效执行的很好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你只有付出了,心里惦记着每天有点啥,你才会更积极地每天去按时完成。毕竟很多人也很难做到高度自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制度和规则来约束。
越是先进发达的体制,自有一套完善优秀的规则去规范和制约。形成习惯后,系统就可以自己良好地运行。
我家里一直有积分规则的,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变化,也在优化。现在左右形成习惯了,每天该做的事情没做完不可以玩游戏。如果想玩,他们自己会努力先做完。
有制度就有奖惩,配上合适的奖惩机制,可以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按照计划去做事情,相辅相成。
妈妈太累心情太差的时候,换爸爸。两个人调剂着来,这也是我们摸索出的心得。
两个人要轮换着上阵既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放松心情,家里人又能全员参与,实时和小朋友互动。
不发火不囔囔不暴力,确实很难。虽然可能不能完全杜绝,但是我们经常自省,多和孩子沟通,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我们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看到妈妈变得柔和,周围的气场就会变得缓和下来。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临睡前多陪陪孩子。临睡前可能是孩子和爸爸妈妈最贴心的时候,多和孩子说说心里话。当天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当天晚上及时解决,不过夜。
我们想让孩子配合我们,听我们,首先我们也得听他们。我们想让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可能也需要我们向他们说说心里话。不要觉得孩子太小了不懂,就是论事,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他们可以懂,会给我们安慰和理解。他们会向我们学习,也会慢慢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只要能沟通,大家就能一起想办法,就有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总得来说,爸爸妈妈观点一致,目标一致,彼此能理解,很多事情操作起来就更容易了。
嗯嗯,我也觉得睡前聊天是最好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夜深人静,小朋友和爸爸或妈妈依偎在一起,是彼此内心最柔软的时候。很多话都能说开,小朋友也愿意表达出来。
左右的很多小秘密都是睡前告诉我的。我以前经常在朋友圈发的他俩的有趣的对话,也是在这个时候说的。
对更小的小朋友来说,有自己的时间,玩玩具,画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重要。
嗯,尤其是4年级开始,要加强非虚构类作品的阅读,让小朋友们拓宽知识面,多思考。
群里看《哈佛家训》的小朋友很多,不能自主阅读的,爸爸妈妈给读;可以自己读的就自己读。
他们经常给我们讲心灵鸡汤小故事,涤荡心灵,给我们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