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饭后,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铁头把新东方的杭州分公司干掉的事,先是一个爸爸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补习班利弊,另一个是站在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角度分析该事件,都挺有道理的。我就会想,我该站在什么角度来写一写呢?
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我在带托福和美国高考SAT时的一个画面,有一个家长给我下达命令说,要孩子考到多少分以上,我也就额外关注了一下这个孩子,我发现这个孩子和爸爸很不一样,他很温和,和家里的司机关系好,而他的爸爸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弄养老机构,事业很成功,陪伴孩子很少。他在家养小动物,乌龟啊,小鱼啊等等,能和我说很多话,我能感觉这个孩子情感细腻,和爸爸大不同。那个时候我觉得很愤怒,但搞不清楚为啥,现在想来,是觉得这个孩子本来的特质没有被爸爸看见,孩子想要粘人的情感连接,爸爸不能满足吧。而爸爸在不懂孩子的时候提出来分数的要求,让我感到很愤怒,就是,你没有尽到爸爸有效陪伴的职责,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出分,这样的态度让我生气,就仿佛是,花儿没有被很好的泥土滋润过,但却被要求开出美丽的花儿来。我学生他还有个弟弟,那个弟弟是和爸爸一样,就强调要成功,目标感很强的。所以爸爸会喜欢弟弟,而不喜欢他。这个孩子的故事跟随我很多年。我就在想,有些孩子的特质就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他就很喜欢和人连接,情感丰富,温和友善。他弟弟和爸爸就是要赢,无所谓其他人。相对于让孩子考个好的分数,我更喜欢琢磨这些事,就是一个孩子本来的特质,以及将来他适合做什么职业。因为我觉得知识是死的,而人和人的一生走向是活的。如果对运动员刘翔说,你就该努力拉小提琴,考级,那培养方向一定是错误的。对郎朗说,一天跑五公里,要向刘翔看齐,那这个培养方向也是错误的。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提分机器人,而是得真正看见孩子的特质,兴趣,及将来适合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也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如何与外在的世界如何衔接上,使自己受益的同时,为周围的人带去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