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本名为沈诸梁,生卒年不详,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楚庄王之曾孙,因其食采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僭称公,故史称叶公。叶公是楚国的重臣,也是贤臣。叶公也是有能耐、有政绩、有名气的。他最大的功劳是平定“白公之乱”。
《论语》中“叶公”还有两章。《子路篇》第16章:“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篇》第18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周游列国,在鲁哀公六年(前488)到了楚国的叶县,孔子已六十三岁了。那时候人过五十就算老人,但孔子还想推销自己,本章就是他的自我介绍。
叶公向子路打听他的老师,子路为何“不对”呢?按常理说,应该溢美其师。有解释说子路不以言辞见长,但子路不是木讷之人,是个直人,常常抢答,常有“惊人之语”。这种不正常的举动,酒哥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子路看不起叶公,楚蛮,地方歧视,哪怕叶公是楚国重臣。加之,《荀子》中说“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子路是雄赳赳的武夫,面对弱不禁风的叶公,心理上有巨大的优势。综之,傲慢与偏见,作为随从又不得不守礼,所以沉默以对。
二是,子路恐怕对老师不满,周游列国数年,好歹还在中原打转,虽不得售,至于沦落到蛮夷之地市乎?所以不为老师加誉。当然,事情与“子见南子”有区别,不好当老师面表现不悦。事实是“自陈如蔡”“自蔡如叶”,旋即去叶返蔡,与叶公有关,与弟子生“愠心”也可能有关。
孔子无奈,没有批评子路,只是温和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回答。“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你为什么不答,你老师我还不服老,仍然发愤忘食地学习,乐观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