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29个孩子去了市里的解放纪念馆研学,我们5个家长,每个家长平均带6个孩子,即分成了5组来参观。
因为这次没能联系安排上讲解员,所以我打算独裁一把,安全按照我个人的意愿来设计此次研学活动:在参观的过程穿插了10个任务,有背诵任务,有拍视频任务,有回答问题任务,整个小组活动全部完成,才能进行最后的抽奖环节。
当然,任务的完成、拍照和拍视频、抽卡片都是由负责的家长来跟进和完成的。
下面说一下次此活动的设计初衷:
1、我设计分组,是因为今天七一,参观的人很多,集体参观容易有人掉队而不察觉,并且没有讲解员,跟着大队人马参观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
2、我设计任务,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会抓重点,他们参观完了,写的研学报告和心得,包括录的视频都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所以不如干脆我来设计任务,在参观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参观,既能保证重点能抓住,收获知识,也会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度去参观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3、分组、分带队家长,哪怕一个小组只有一部分参观视频和照片能用,我的美篇都能拼凑出来老师想要的效果,如果是大部队一起参观,那么我的精力将会一直耗在整队和维持纪律这些细枝末节上,孩子们不见得真有收获,而我的美篇也做不出最好的效果。
活动结束后,大家的反馈又是怎么样的呢?
5个家长,刨除我觉得这个方案超级好之外,有3个家长的反馈在我看来打了70分左右,只有一个家长给的反馈不尽如人意。
于是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复盘:我的设计是不是出了问题。
结果是:没有,或者说,在我来说没有问题,但对于带队的家长来说,问题却层出不穷。
可我始终认为我的设计是最高效、最能调动孩子们积极,且能同时达到老师和学校研学要求的方案。
下面先说一下——
学校的要求:
1、研学扣主题(比如红色主题、绿水青山主题、城市建设现代化主题等);
2、安全;
老师的要求:
1、及时做好美篇(包括新闻三要素,要美照 ,要视频),然后上报到学校,最好能发到学校的公众号上。
我的要求(这几点是按重要性来排的,并且从长远来看,孩子们一次活动没有收获,下次就不会再参加了):
1、孩子们有收获,下次还愿意参加;
2、家长配合,下次还愿意让孩子参加;
3、符合学校和老师的要求。
直到刚才,带队的家长将所在组拍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我,我整理完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个家长的反馈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我的活动方案存在问题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先说从照片和视频上反应出来的问题:
1、拍照:很多孩子不愿当摆拍工具人;
2、视频:对于背诵任务,只有极少部分人提前做了功课(活动前两天我把任务发到群里了,主要是背诵朱德同志的七律《攻克石门》);
3、很多孩子不愿受任务的束缚,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参观。特别是带队的家长身份有些尴尬,因为我们不是老师,在孩子们眼里没有威信,部分家长们也觉得拍照和背诵没有必要。
基于以上三点,导致了其中有一组的反馈不太好。
但是为什么我自己感觉我带的这组效果还不错呢?我分析完了,原因如下:
1、孩子们叫什么名字我都知道,他们也都认识我;
2、我录视频和拍照的时候,会告诉他们先彩排或多拍几张做备份,从来不会说只拍一张发现不好之后再补拍,这相当于给他们一个预期,让他们知道拍照这事不是一遍就行的;
3、他们会主动跟我聊天、问我问题,我都会一一回应,并认真对待;
总结以上3点其实就是2个词:情感与预期,所以我觉得我们这组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我也觉得我的活动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但是,但是,要相全盘复制,那就要要求其他几位家长跟我一样。
这现实吗?
这不现实。
那位真心给我提建议和意见的家长说:“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这我知道,所以我就是想独裁一把,结果不但证明了我是对的,还证明了我的段位。
挺好!真的挺好!
杜甫《望岳》的最后两句是怎么说的来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