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识钱穆始于胡适,几年前,偶然看到,胡适在外国留学期间,获得36个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胡适和钱穆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学生中有“北胡南钱”之说。自此,心中存了一个疑问:什么人如此厉害能与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人齐名?
百度后得知:钱穆是近代历史学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高中未毕业,18岁任乡村小学教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著述甚丰,作品系列有24种。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本书开篇,钱穆先生回忆了家人的生活点滴,主要讲述父母的事迹。这些事迹中,我们能够发现,18岁就因为家贫辍学的钱穆,为什么能达到和留学海外的胡适取得相当的学术成就。
首先,钱穆父母勤奋、心胸开阔,成为孩子的楷模。钱穆的父亲,幼时发奋苦学,寒暑不辍,夏夜多蚊,就把双脚藏在空酒瓮中,苦读如故;到了成家立业后,“犹披灯夜读,必过十二时始睡”。
钱穆父亲尽力处理族中事情,解决邻里之争,重振了怀海义庄。母亲外和而内刚,正如书中所说“与人相处,施于人者必多,受于人者必少”。
从这些点滴回忆,可以看出,钱穆父母为他的成长树立了人生楷模,成为他虽然辍学、却勇猛精进的终生力量。
其次,他父母对子女慈严相济。
自钱穆记事起,他父亲,晚上从外面回来,必定给他带蛋糕酥糖之类的点心,放在钱穆床前案上,用帽子或碗盖着。以便钱穆,早晨一起床就能够吃到。但是,等钱穆七岁,“晨起遂不见食品。”母亲告诉他,“你已经是小学生,要开始学习成为大人,和哥哥姐姐一样,早晨的点心就不要指望了”。
钱穆的母亲,不识字,与子女说话,绝不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他母亲话家常,必以钱穆的祖母和父亲说过的话为主。貌似句句闲话琐事,实则语语教诲,而且都有个中心话题。钱穆父亲去世后,每次和他兄弟倆闲话家常,他母亲更“以他先父之遗言遗行为主”。
然后,我们来看,钱穆父母,怎样为子女创造好的成长环境。钱穆有和睦的家庭氛围。钱穆在书中提到,“先父先母温温相守二十六年。闺门之内,相敬如宾,绝不闻有小争吵”。他父母为子女创造了积极上进的外部环境。为了他兄弟二人上学方便,把家迁至荡口,寻访到一位名师。这位老师,讲学两年,不幸忽然生了病,不能坐塾,学生都生集在学堂院子里,凿池养鱼,学业都荒废了。钱穆父母有又迁居别处。
了解了钱穆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自学成才,从而逆袭成功的。钱穆,18岁,还未中学毕业,因为家贫,只好辍学,在小学当老师。但是,他从不放弃,孜孜不倦,在学海里泛舟。
钱穆对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状态,在此,摘取书里的一个小片段,来感受一下他读书的心情。“余读此西洋通史原文仅到三分之一,即感大愉快,竟在一年之内,此书通读无遗。此乃余中年以后读书一新境界。使余如获少年时代。亦当年一大快事也。”
他主张“通”与“专”统一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中国学问,无论所专何叶,都必须具有整体的眼光”。他在北大讲学时,告诫学生,“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所以他不一味死读书,还常常结合书中的内容,去游历,亲身体会书中的境界。
一次,他和同校师生游罢西安,去往游华山的路上。他坐第一辆车,随后三四辆坐着清华女学生,起程不到半小时,路旁抢匪骤聚,两人胁一车,喝停他们,打劫,连钱穆脸上的眼镜也摘去。其余数十辆车,尽劫一空。此时,钱穆不为打劫担惊受怕,却惦记着,游华山是生平大事,失去眼镜,怎么欣赏华山的美景呢?于是急忙下车追着抢匪,大声呼喊,要追回他的眼镜。幸亏一起去的一个政府职员,听闻钱穆失去眼镜,拿出随身带的一付眼镜,钱穆戴上,觉的约略合适。非常高兴地说,“此行仍得识华山也”。
另一次,他和朋友出差,路经附近一个瀑布,积水成潭,四围环树,清幽绝顶,宁静怡人。两人久坐不想离去。第二天又去。如此往复,不经意间,好多天过去,花光了钱,连旅馆的住宿费都掏不起。
读罢《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感慨万千,立志用几年,甚至十年读完钱穆系列。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