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课地点在山西忻州的一个村庄的度假村。这个村庄有点特色,据说离五A景区五台山不算太远,此外有温泉,在村庄上随处可见各种带有泡温泉的指示牌。
晚饭后周边转转,在主街上林立的酒店度假村和村民们宽大敞亮的住宅以及来来往往的轿车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应该不错。但望周边走走,村民的住宅明显矮小了不少,甚至有些家庭的门头已经年久失修,家里也人去楼空了。偶尔看到几个村民,大都是老弱病残。而这种景象极有可能是当前农村的主流现象。
我的老家是合肥北边长丰县下面的一个地道的村庄,虽然离省会合肥不过几十公里,但大建设中的省会和这个小村庄貌似没什么关系。
你快速发展,我依旧落后。
而这种落后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还有文化和观念上。在很多村民眼里,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合肥就是一个遥远的梦,从来就不曾去过。自身的落后和外部巨大的差异,让村里稍微有点想法的青壮年对于现状颇不甘心,总试想着能改变命运。
在9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一般村民来说,想改变命运极其困难。稍微有点眼光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读书。
但这种方式太缓慢,而且效果并不太好。整个村庄这么多年下来,通过考学走出农门的屈指可数。
02
到了新世纪,外面世界不安分的气息让整个村庄蠢蠢欲动,有早先吃螃蟹到外面打工的人,带回来的金钱和观念让众多青壮年跃跃欲试。毕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永远都摆脱不了无尽的贫困和无聊。
于是,三五成群的青壮年结伴走出了乡村。曾经的乡村,在农忙的时节往往特别热闹,逐渐也没那么热闹了。曾经被村民视为命根子的田地,很多也慢慢的荒芜了。

时至今日,这个小村庄越发冷清了。即使在以往最热闹的节日春节,也掩饰不了这种萧条的冷清。有的家庭已经整体搬迁到旁边的街镇或城市,有的家庭留下来的只是年迈的父母。村子里已经很多年没有盖新房子了,而那些曾经显赫的砖瓦房和平楼也日益破败。
去年,村子里搞土地流转。
村子里面的土地集中起来,全部变成了林地。我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农田变成林场。以小人之心揣测,这背后貌似有许多阴谋。对于村民们来说,这片土地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现在看来连使用权都没有了。
当然官方的理由总是很充分。外面诱惑太多太大,土地又被流转。在双重夹击下,众多村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当然也有个别人颇有头脑摇身一变变成了小老板或其他一些看起来有点脸面的人物。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街镇上或城市里买房安家,很快就脱去了农民的气息,成了城镇的永久居民。而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故乡了。
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农村更是一个童话般的存在。虽然我有时竭力向五岁的儿子描述农村的种种美好,但在他眼里,那里只是一个模糊的老家而已。每次回老家,刚开始有点新鲜劲,但要不了多久就吵着要回城市了。怪不得孩子,很多时候我在老家都呆不住,因为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农村真的回不去了。
诚然这些年很多农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道路越来越方便了,村村通工程让水泥路直通每个村庄。但农村依然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在一些偏远的乡村更是如此。
更让人痛心的是,在农村支援中国城市大建设的若干年后,贫穷的农村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很多离城市较近的农村成为污染企业转移的战略首选。
于是乎,农村的天也不蓝了,水也不清了,山也不绿了。
这两年国家层面一直强调法治社会,但对于广袤的农村来说,依然有很多法治空白地,农村的种种权利被村长或村委所把持,山高皇帝远,于是有人说众多的村干部其实是赤裸裸的流氓。人越来越少了,环境越来越差了,法治亦薄弱。
如此不堪的农村,谁还愿意回去呢?
【陈培松原创】【欢迎转发、严禁转载】【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