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内容为王。许多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各种媒体,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直达我们的视野。
这个时代,管理至上。清晰、严格而有条理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让我们稳健地走向成功。

由此看来,教师的班级管理,本质就是项目管理,KPI。而课程,作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本质是一种算法。如今,互联网上轻松、幽默、有含金量的课程,数不胜数。
而KPI和算法的背后又是什么?——大数据。
未来的教育格局,很可能将要因大数据时代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未来,传统的教师权威将逐渐减弱。部分优秀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自媒体平台,向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
传统的学校的主要功能将集中于托管和基础知识普及,而追求优质学习的家庭与个人,将形成一个个自由灵活的小型学习组织。他们逐渐脱离学校,从线上到线下形成一个学习社区。
专门的资格认证机构将变得更务实、规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更重要乃至神圣。
内容为王,管理至上,可选择的大量优秀自媒体资源,自由而成熟的学习型社区不断涌现——这一切似乎在宣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面临消亡。

可是,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充满了忧虑。
诚然,这个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也有强大的传播媒介。但是,这些内容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人,传递给我们的孩子。通过老师,内容不光实现了传递,更带上了老师的智慧和心灵。
孩子的心灵,不能直接接受内容,他们只能接受一个人,通过一个人来接受各种内容。为什么?因为两点:第一,人心向道。第二,道以人传。
人心向道,本质是生命渴望成长。内容不能让人成长,“道”才能让人成长。人心向道,就如植物向往太阳。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规律。所有的内容,不过是载道之器。内容是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而“道”是亘古不变的。
道以人传,其本质是以生命接引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二规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真理不在人之外,它要透过人来彰显。老师,不仅是内容的介质,更是道的介质。虽然,人的生命要成长,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受的苦还是要受,但老师的生命就是明灯,为人指引方向。若无明灯指路,绝大部分人的生命就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那样,长久地沉沦。

所以,如果仅仅把老师看成是一个内容的传递者,那我们不如选择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把老师看成一个组织管理者,那我们不如去跟CEO或者工程师学习教育。性情教育的精髓在以心传心。唯有心灵能引领心灵、成长心灵。信息、内容、管理手段,这些都是心灵之外的事物。正如我们无法站立在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我们的心灵无法安顿于变化万千的外在世界。
在实际生活中,老师要和孩子通过的日常接触,对孩子进行教导。这个过程,就是熏修。熏,是无言之教;修,是有为之教。老师“在”学生身边,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了。
老师要能完全地接受、明白、关怀孩子,才能被孩子所真正接受。同时,他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私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承担守道、传道之重任。

到了这个层次,教育的本质就跟老师的管理手段、上课内容等等没有必然联系了,唯一重要的是这个老师有着一颗怎样的心灵。
如果这个老师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比如虚荣、功利、狭隘、伪善等,那他的学生的心灵当然会受到无形的扭曲;如果这个老师的生命的德行是极好的,那他的学生也会自然地透出温柔敦厚、崇德守礼的气象。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自古就很有眼光。为孩子寻找老师,首先看老师的德行,其次再论才学。
中国文化历来是论人,现在我们却论数据。人的决策,好像的确不如大数据的决策那样准确。但是,我担心在大数据时代,人将失去人的风范、自由和尊严,最后失去他自己。
如果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老师,失去了守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儒者”,只有平面化的信息加工者和传播者,及工业化的技能培训者,那我们将失去向上的光。
这个世界已经充满了虚无与混乱,难道我们还要放弃向上的努力,甘愿堕入那滚滚的洪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