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意: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这句貌似有点熟悉,想想,小时曾经背诵过的《陋室铭》,刘禹锡在文中说,“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经典据,原来出于此处。
这句还是孔子的思想,仁道与礼制周游列国无法施行的慨叹。同前文中他所表达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类似。对现实的失望,对新世界的期望。
他是期望不一样的新世界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听的人却质疑,九夷那么闭塞落后的地方,怎么会有人想要去哪里居住呢?
孔子表示,“天下无不可变之俗,亦无不可化之人。”有道之士到了那里,自然会去积极地改变所处环境,带领大家学习诗、书、礼、乐,进行有效的知识文化的传播与教授,使其地的思想开化,变陃为泰,变不知礼为知礼,怎么不能居住呢?
明·张居正针对此章评曰,“此可见圣人道大德宏,存神过化,如帝舜耕于历山,而田者让畔。泰伯、端委以化荆蛮,感应之妙,有不约而同者,使孔子得邦家而治之,则绥来动和之化,其功效岂小补哉?惜乎春秋之不能用也。”
张居正举例说明孔子这种行为例同帝舜、泰伯。舜耕种于历山,那里的人在他的感召下都很礼让,他所居住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一个城镇,三年后成了一个都市。泰伯让位后避于荆蛮,他教化当地民众,传播文明礼乐,很快就被拥立为当地首领,成为吴国的始祖。
子贡说他所熟悉的老师,“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子贡说,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于某地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如此,何陋之有?孔子本人有着改变现状的信心。
可惜心怀大志却无施展的空间,为后世成就了一代大儒。
所处环境恶劣时,不能一味地抱怨,于事无益,应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改善所处的环境,使之向好处发展。无力改变时,也不能坐以待毙,孟母三迁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就如同孔子的期许,本地无力可施了,是不是应该向外发展,找寻新的着力点?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