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萌娃一枚,刚刚2岁半,正是狗烦猫嫌的年纪。国庆假期,我算彻底体会了2岁半娃狗嫌猫烦的威力。同时,我也被2岁半的娃上了一课,领悟了的客户服务“四重境界”。
这年纪的娃,白天精力满格像小马达,到了晚上该睡觉时依旧活力满满,一直在屋里疯跑,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怎么劝都不肯上床睡觉。劝说她该睡觉了,非但不听,嘴里还嚷嚷着“我不睡觉,我还要玩”。为了让她乖乖躺下睡觉,我前后试了四种办法,每一种都让我有不同的挫败感和顿悟。
最开始,我没耐心讲道理,直接伸手想把她按到床上,硬逼着娃睡觉,结果她像只炸毛的小兽,手脚乱蹬,扯着嗓子大喊“你别管我,你别过来”!我越强迫,她反抗越激烈,最后两人都气呼呼的,屋里满是“你不服我、我怨你”的火药味。
见硬的不行,我换了威逼利诱的招数:拿出她爱吃的小饼干,说“吃完饼干就睡觉”,可她吃完转头又跑去玩玩具;我又假装生气说“不睡觉就不要你了”,没想到她更硬气,仰着脑袋回“你走吧,我不要你了”。这招不仅没管用,还让亲子间多了层疏离。
后来我沉下心,坐在她身边陪她玩积木,试着问她“是不是还想和爸爸玩呀?”“早睡早起明天才能去游乐园哦”,可她要么眨巴着眼睛听不懂,要么听懂了也摇头说“不要”,我耐着性子讲了半天,她还是光顾着自己疯玩,一点没要睡的意思。
直到最后,我索性不再盯着“让她睡觉”这件事:她玩积木,我就在旁边看书,偶尔帮她递块积木;她想喝水,我默默递过水杯;她跑累了坐在地上喘气,我也没催她,只是笑着说“要不要靠在爸爸腿上歇会儿?”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她自己打了个哈欠,拉着我的手说“要睡觉觉”,全程我没怎么“管”她,她却过得自在,甚至没觉得“爸爸在帮我”。
这段带娃经历,后来我才发现,正好对应了老子所说的“四重管理境界”。而这四重境界,放到客户服务里,也是一套通透的逻辑。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这四重境界,放到客户服务里,更是一套通透的逻辑。
第一层 “侮之恨之”:最失败的互动状态,一方以强制、蛮横的态度对待另一方,完全无视对方需求,最终引发抵触与怨恨。
第二层 “畏之敬之”:靠规则、威慑维持表面顺从,对方因恐惧或顾虑而妥协,却毫无认同与好感,
第三层 “亲而誉之”:以关怀、理解建立情感连接,靠真诚与温度赢得对方认可,虽已难能可贵,却仍需主动付出维持。
最高层 “不知有之”:这是 “无为而治” 的化境,无需刻意干预、不必刷存在感,通过预判需求、营造适宜环境,让事情自然顺遂,对方甚至感觉不到 “被管理”,只觉得一切本就该如此。
第一重是“侮之恨之”,就像我最开始硬逼娃睡觉的样子。在管理中,这是领导者用粗暴强制的方式对待下属,只按自己的意愿来,不管对方感受;对应到客户服务,就是“对抗式服务”:服务者只想着自己的便利或目标,完全无视客户需求。比如带娃时我“要你睡”,和客户服务里“我推荐的你就得要”,本质都是“服务者主导”的对立,最后只会让客户像娃一样抵触、不满。
第二重是“惧之敬之”,像我用零食诱惑、用“不要你了”威胁娃的做法。管理里,这是领导者靠规则或威慑维持秩序,下属虽不敢反抗,却没真正认同;对应到客户服务,就是“距离式服务”:只按流程办事,没有温度。带娃时我用“好处”和“威胁”逼她妥协,就像客户服务只讲“排号规则”“流程规定”,却不顾客户的情绪,客户虽没反驳,心里却满是不舒服,就像娃嘴上没说,却用“不要你了”表达抗拒。
第三重是“亲而誉之”,也就是我陪娃玩、耐心询问引导的过程。管理中,这是领导者用关怀和理解打动下属,赢得认可;对应到客户服务,就是“共鸣式服务”:跳出规则框架,主动关注客户的隐性需求。带娃时我试着站在她的角度想“是不是还没玩够”,就像客户服务主动问“您有宝宝,需要准备儿童餐具吗”,这种带着温度的关注,能让对方从抵触变成认可,就像娃虽然没立刻睡觉,却愿意和我亲近。
第四重是“不知有之”,也是我最后那种“看不见的用心”。这是老子心中的最高境界:管理中,领导者不用刻意干预,下属却能自在高效地做事;对应到客户服务,就是“无感化服务”:不用刻意展示服务,却能提前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在被服务”。带娃时我没催、没逼,只是默默配合她的节奏,就像客户服务提前想到“宝宝不能多吃盐,鸡蛋汤少放盐”,都是“预判需求、顺应需求”,最后既让娃乖乖睡觉,也让客户悄悄满意。
其实带2岁娃和做客户服务,底层逻辑都是“换位思考”的修行:从“我想让你怎样”的强制,到“你需要我怎样”的关注,再到“我提前帮你想到”的预判。最好的带娃状态,是娃开开心心,我也不费劲;最好的客户服务,是客户觉得“满意”是理所当然,不用刻意称赞。
老子说的境界,从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藏在哄睡、吃饭这些烟火气的日常里。从“侮之恨之”到“不知有之”,不管是带娃还是客户服务,核心都是从“以我为中心”变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毕竟,真正的好状态,从来不是“我做了多少”,而是“对方感受到了多少自在与满足”。
最后,用AI生成了一首歌曲,送给大家!
歌曲:哄睡小马达
小马达,转呀转,白天跑满小庭院,夜里屋里还撒欢,玩具堆成小山山。
爸爸呀,先着急,伸手想把宝宝按,“我不睡!我要玩!”小兽炸毛喊得欢,你气呼呼我红脸,屋里火药味儿漫。
爸爸呀,换主意,饼干递到小手里:“吃完咱们就休息!”饼干吃完又跑远;“不睡觉就不要你!”宝宝仰头更硬气:“你走吧,我不理!”心里悄悄隔层衣。
爸爸呀,沉下心,坐在旁边搭积木:“是不是想陪爸爸?明天游乐园开花!”宝宝眨巴大眼睛,要么摇头说 “不要”,要么继续疯着跑,耐心讲完没成效。
爸爸呀,不盯 “睡”,拿本书,旁边陪,递块积木帮个忙,水杯悄悄递手上。宝宝跑累坐地上,爸爸笑着轻声讲:“要不要歇腿腿上?”
小哈欠,慢慢叠,宝宝伸手拉爸爸:“要睡觉觉啦!”灯儿柔,被儿软,小马达,终于缓,不是爸爸催得好,顺了宝宝小步调。梦里还笑呀笑,爸爸心里暖烘烘 ——最好的伴呀,是不闹,最甜的觉呀,是自然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