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朋友提起前同事的事,她的丈夫在前一天下班后突发心梗猝然离世。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听到的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无法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前同事是个美丽、温柔、多才多艺的姑娘。还记得公司年会上她光彩夺目的表演,那时她还是部门经理,在我眼里,她优秀得近乎完美。上一次见面还是在2021年,她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她身上,岁月静好,而谁都没有想到这看似光鲜的都市中产生活,实则建立在极其脆弱的根基之上。
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从青涩的高中时代就在一起,相濡以沫走过了这么多年。在北京这座繁华都市里,他们像大多数北漂一样,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没有买房,也没有要孩子,却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最朴实的幸福。直到几年前,丈夫毅然决然地踏上创业之路,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了那家承载着梦想的公司。然而,经济下行的压力,让公司经营举步维艰。那些加班的深夜,那些紧锁的眉头,那些欲言又止的叹息,都在诉说着他承受的巨大压力。也许身体早就发出了警告的信号,但他总是乐观地认为,只要坚持锻炼就能扛过去,甚至都舍不得抽时间去好好做一次体检。
她说,昨天快下班时收到丈夫的信息,说打完球就去地铁站接她。可等她下了地铁,打电话却无人接听。起初她还有些埋怨,以为他又打球忘了时间。可很快,丈夫的球友打来电话——人已经没了,送到医院时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她说自己不敢去看最后一眼,只想留住记忆里他最好的样子。但一位医生朋友坚持让她去见一面,最终她还是去了,可眼前的模样,已和记忆中的他完全不同……她絮絮叨叨地说着,说丈夫最近坚持锻炼,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些,她开始自责,是不是该劝他锻炼的强度不要那么大……她还喃喃道:“幸好不是晚高峰……” 显然,她还没从这场突如其来的噩耗中缓过神来。
在北京这座两千万人口的都市里,除了丈夫,她举目无亲。当刺鼻的消毒水味充斥着医院的走廊,当冰冷的死亡证明需要签字时,她颤抖着给两位最要好的前同事发了信息。她们曾是朝夕相处的伙伴,此刻成了她唯一能依靠的人。所有的安慰在死亡面前都显得如此无力,但至少有人陪在身边,至少不用独自面对那些残酷的表格和手续。她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声音却支离破碎,像被撕碎的纸片般飘散在空气中。直到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的小姨冲进医院,一把将她搂入怀中,在她耳边轻声说:"别怕,小姨在呢。"那一刻,所有强撑的坚强轰然倒塌,积蓄已久的泪水终于冲破堤坝。她紧紧抓着小姨的衣襟,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熟悉的怀抱里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原来在生命最黑暗的时刻,血缘的温度,终究是任何友情都无法替代的暖意。
她的公公去年刚走,如今丈夫也突然离世,只剩下她和婆婆两个人。除了一家效益不佳的公司,还不知道是否有债务需要处理。她对丈夫的事业一无所知,公司自然也无法维持下去。接下来,还有无数现实问题等着她面对,可此刻的她,除了悲伤,还能做什么呢?
82年出生,明明还那么年轻,怎么就这样毫无预兆地离开了呢?她开始回想过去的细节,甚至提到结婚当晚,长明灯忽然熄灭,是不是冥冥之中早有暗示……她试图从记忆里寻找蛛丝马迹,仿佛这样就能解释这场突如其来的离别。
或许人的寿命早已注定,能逆天改命的终究是少数。倘若知道生命可能在最平常的某个午后突然落幕,我们是否还会执着于那些无谓的追逐?她说,她想回老家,这或许是最明智的决定——至少在那里,还有父母温暖的臂弯可以依靠,而北京这座冰冷的城市,除了耗尽她青春的工作,什么都没能留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