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阅读《关键对话》一说,里面讲述的许多观点与《非暴力沟通》不谋而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能学习到方法,但是在人情绪激昂时,却很难实现讲事实、说想法、征询对方观点、试探性表述及鼓励做出尝试的一整套流程,往往我们就会在第一步,讲事实中活不下去。
昨天周日,佛山出现疫情管控,没有带着娃外出游玩,一天在家中度过。早上起床后,我从厨房开始了自己的周末时光。制作蛋挞、准备早餐、采买海鲜准备午餐,在下午2点前,我一直是忙碌的状态,说实话,有点疲惫。下午整整睡了3个小时的午觉。哄娃入睡中,已经晚上11点左右,小一一想要看绘本《神奇的牙膏》,我就让林先生在书架上找一找,在找书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说在哪里,长什么样?翻了两本书就一直絮絮叨叨。当时的看着他找书的过程,我立刻血气上涌,直接怼过去一句:
“你能有点耐心吗?”(这是说感受的一句话)
“什么叫没有耐心?”林先生反问我,语气也有点生气。
“难道你不认识字吗?书名叫《神奇的牙膏》”我直接有给怼过去一句话,并且下床自己去书柜上寻找,翻阅了几本就找到书。
过后,我二话不说,懒得理睬他,直接跟娃进入亲自阅读时光,他也离开房间。
整个的沟通过程,并不愉悦。如果我能在当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按照书中所述对的方法,我们的对方场景应该是如下的:
“林先生,你找不到书吗?”
“是的,还在进行中,你能跟我描述下那本书的样式吗?”
“你让我这样形容样式有点难,我可以告诉你这本书叫《神奇的牙膏》,书的封面是深色的。不过,你在找书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絮叨式问我问题,我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要找这本书呢?还是从心里排斥做做这件事情?”
“我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希望目标能够明确点,去做这件事情。”
“我跟你说了这本书放置的位置范围,也告诉你书名,我认为找这本书只是时间问题,你如果安静的找5分钟,我认为你是可以找到的?你觉得呢?”
“好的,那我按照你的提示来找这本书。”
最终的结果是书找到了,我们彼此也把心中的感受表达清楚,没有积累情绪。事后想想当时自己的所说所述,确实欠妥当。这也是我们大部分的通病,在他人面前讲话可能会三思,反而在自己亲近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过脑,认为别人不会在意,懂你的性情,不会生你的气。这种情况,可能一次、两次,他人会体谅你,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在牢固的感情也会出现裂缝,也会爆发出来。从日常的琐事中,有理有句地疏导情绪的表达,才能不断为感情筑墙。
情绪激动时,别说了,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进行对话的初心是什么?
例如,与林先生的对话过程,只是为了能够更快速地找到一本绘本,而不是各自怄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