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校长,从不会干这种蠢事。他们知道,教育不是追时髦,而是种庄稼,得看天看地看苗情。所以他们不会瞎折腾,但会在关键处“巧折腾”,盯着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这两个根,下真功夫、实功夫。他会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去折腾,撕掉形式主义的外衣,让专业提升落地生根。有校长抓住“终身学习”的核心,不搞统一的培训打卡,而是给教师列“成长菜单”——新教师缺课堂把控力,就安排“每日观课10分钟”,跟着老教师学“如何用眼神制止小动作”“怎样用一句话拉回走神学生”,边看边记“可复制技巧”;成熟期教师想突破瓶颈,就组织“问题攻坚组”,围绕“分层作业怎么设计不费时”“小组讨论如何避免‘搭便车’”等日常难题,每周用两节课碰案例、试方法,谁的招管用就全校推广;资深教师则承担“经验解码”任务,把“教了几十年的错题规律”拆成“学生易错点排查表”,把“课堂应变的窍门”写成“应急处理小贴士”,既逼着自己提炼反思,又给年轻教师搭了梯子。这种“折腾”紧扣“反思性实践”,教师不用写冗长的总结,而是在每节课后花3分钟填“即时改进卡”:“今天哪个环节学生眼神发亮?”“下次可以换哪种提问方式?”第二天就能在课堂上试错调整;依托“同伴互助”建“互助微群”,谁遇到突发问题在群里喊一声,有经验的老师立刻甩过去“我上次是这么处理的”视频片段,让经验在真实场景中流动,真正让专业成长扎根在课堂里。他会在学生生命成长上去巧折腾,打破分数枷锁,让每个生命都能舒展生长。学校以五育融合为纲重构课程体系,搭建起“基础+拓展+实践”的三维课程网——基础课程里,数学与劳动课结合算“班级小菜园收成账”,语文与美育融合写“校园春景观察日记”,关注学生体能发展,课间操与日常锻炼让活力在校园里流动;拓展课程按“兴趣图谱”分组,喜欢探究的加入“科学实验室”,用废旧材料做环保装置;擅长表达的走进“故事工坊”,改编课本剧;热爱运动的在课间、放学后找到释放活力的空间,而美育不只是画画,更融入日常:教室外墙的“涂鸦墙”随季节换主题,音乐课上的节奏与课间活动相呼应,让美在动静间自然流淌。课堂上,老师带着“成长观察清单”,留心“谁在小组讨论中协调分歧”“谁的实验方案有新意”“谁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投入”,这些细节让每个生命的特质都被看见。评价体系的“成长树”上,叶片记录着“修理课桌椅”“新解题思路”“为队友加油”“体能进步”“创意配色”等不同维度的成长,让五育的痕迹自然呈现。创新思维藏在“旧物改造”里,实践能力显现在“社区调研”中,让生命在场体现在“课程自主选择”里,落地在每个环节中,尊重差异与全面发展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成长路径。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知道“我能行”。教育最怕的,是用改革装点门面,用热闹掩盖贫瘠,用形式替代本质,用口号粉饰无知。瞎折腾的校长,把学校变成了走马观花的景点;巧折腾的校长,却让学校成了师生扎根生长的土壤。当教师不再为应付任务焦虑,能安心打磨每一节课;当学生不再为分数排名惶恐,能尽情探索自己的热爱——这样的学校,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校长守住教育的初心,敬畏常识,敬畏传统,在该使劲的地方下“笨功夫”,一点点“熬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