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阅读一本书》初识“一元化笔记”,很是喜欢这种方式,对喜欢给笔记本分工的我而言,节省很多找本子的时间,使得记笔记这件事情简单多了:一本本子,全部囊括,随手而记,省时省力。
前段时日,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后,开始了实践。并且悄悄打算,记录一段时日之后,就可以把这种简单记录的方法推荐给女儿了。
按照作者的建议,我把偶然的想法捕捉到,将未来的工作计划从脑海中捞出,一日三餐也不放过……想到的看到的都安放到笔记本中。
不夸张地讲,果真是记录得毫不费力。
但是在重读几日来的一元化笔记时,翻开后顿感头大了一圈,无论如何看不进去——上面乱七八糟,非常杂乱。
三餐、关于教育孩子的想法、关于记录的想法、当日大事记、花销……

往下翻到读书笔记,这才能看进去。

好在,我还没把书本的腰封啊、饭店的筷子包装啊,粘贴到笔记本上,要不然,看到糊的厚厚的,恐怕连碰都不想碰了。
重读笔记的目的是做周总结,可惜信息太多了,写得随意,地点也很任性,实在不好寻找。
真可谓:写得毫不费力,读得千辛万苦。
看来,“一元化笔记”并非适合每个人。
某一天的记录,我为感恩日记画了个方框,才比较容易看下去。
由此可见,我的笔记即使用一个本子,在一个页面上也要按类型划分区域,各自有各自固定的地盘,互不侵犯,边界明显。
记录一日三餐,这有什么价值呢?几十年后,我会想看吗?不想吧。我现在想看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吃了啥吗?不想的。
并且,我不需要这么多杂乱信息,至于筷子包装什么的,估计再过十年也不会感兴趣。那么,该记录什么呢?我的一周总结都有什么?我希望十年前的我记录下什么?再往后想,八十岁的我希望看到今天的我记录下什么呢?
看来,只需要把我想到的和工作、亲子、读书、写作相关的思考记录下来,便已经满足我对笔记的需求了。另外,记录下读书写作所用时间,便于统计。成功日记和感恩日记还是写在单独的笔记本上为好。
我更想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想起什么记什么。甚至包括情绪,这都没必要多写,如果是高效能人士,还会任由自己沉浸在糟糕的心情中么?要写的是具体的一件事,从头到尾的发生,反而这种过后看起来津津有味。
并且,还要从上面建立起灵感库。就像这篇文章,就是前天随手记录下来的,当时已经书写了五百多字。所以现在写起来非常轻松,哪怕有客人来家,聊天到八点半心也不会发慌。
所以,一定要记录对自己未来有用的内容。
记录下来,既是用来重读的,重读过程中采摘成熟果子。若是希望自己乐意读,喜欢重读,减轻对重读自己笔记的排斥感,那么,就需要整齐有序,还要能产生更多价值。
无戒365日更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