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开启一个自性明德,回归自性明德的过程。
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孔子、颜子、孟子这样的人。
很多人说,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成为圣贤人呢?因为圣贤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想要知道孔子是怎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就读《论语》。我们想要知道孟子是怎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那就学《孟子》。这些都是他一生言语举止的一些记载和描述。
读书的目的就是成为孔子,成为孟子这样的圣贤人。圣人是把自性的明德完全开启出来的人,那要从君子开始学习。向上学成贤人,再向上学成圣人。
我们看《论语》开篇说:“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学习圣贤教诲,孔孟之道,并且力行在生活之中。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约朋,同志约友。就是和我们在同一个师门中学习的人叫朋,和我们志同道合无论在不在一个师门都叫友。朋友从远方来,也是和我们志同道合,也是求成贤成圣的方法而来,两人相谈甚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一个人有道德有学问,但是不被人重用、不被人赏识、不被人理解,甚至别人还误解诽谤。这样的人,君子遇到了,也是不会对他有愠怒的表现。
人,学问深时意气平。看到君子的时候,他都没有愠怒的反应了。如果有怨天尤人、有忿忿不平、有怀才不遇的感受都不是君子了。
学到君子,就可以达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了。那还有什么心里问题,还有什么抱怨、挑剔、指责、批评呢?还有什么焦虑、烦恼与不安呢?
这就是学圣贤人的好处利益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