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后,有大批青年农民到城市谋生,但他们的背后还有妻儿和父母,当时还未出现“邮箱”这一物件来通往情感,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出现了一批行脚匆匆、步伐沉重的信客成为了城乡间的纽带。
信客,融入了人情世故的感性,每一件信物都承载着家人的关怀、信客的使命、亲人的盼切通过信客的跋涉传递着感情。虽没有紧密触碰的触感,却让乡里的亲人引起了反应。
说起反应,钢笔,也是一种信物。从前的文人用它写下数不胜数的诗篇,来歌颂心中的情感,墨水的流动感让文字眼目一新且长久未央,封存了多少张黑夜漫漫笔下的宣泄华文,传递了多少封心心念念的家书,它是一份情谊,交汇别人与自己的语言,通络人与别人的相思,亲密都写在纸上,笔尖至笔杆,线牵着我们的小秘密。今天的我将别人送的钢笔握在手里,依旧保持它的风雅,在纸上缓缓写下我的思绪,它是我文字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也是我不会嗫嚅数次的情感寄托。
除夕夜的晚上,妈妈感慨道:“我们又老了一岁,你们又长大了一岁。”我接到:“那就更要好好享受生活。”想起以前过年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你们长大了一岁,我们又老了一岁。”说完全家都会开心于我们的长大,父母的担子又会卸下一点。然而妈妈现在害怕她老了,她担心的是两代人的未来了。我每年的愿望都会许下拍一张全家福,但我们现在不爱于拍照来记录生活,因为触感相比电子照大有不同。过去的旧照片一直封存在盒子里,但凡摸起那些旧照,便小心翼翼,情感涌流而上。妈妈不想因时光荏苒而触发心中的波澜,于是她保留了以前的习惯,至少在难过时还有广播听,孩子想,在她眼里一切从前。
我们一旦聊起从前的故事,总回忆不尽,感慨不完,现在的我们很少聊起从前,把回忆都藏在了笔记本里,把物件都搁置在了储物柜里,那时候的触动一直常驻至今日,原来留下的字迹可能会褪去,可是留存的钢笔一直在。也是因为这些时代留下的载物让我们不忘初心,还一直保持好的习惯,值得珍视的触感让我们更加疼爱,长久的延续下去。写信的纸换成了手账本,用钢笔记录小秘密;vlog替代了照片,用相机记录生活;妈妈的录影机换成了广播电台还听着邓丽君的老歌。无论手上的设备是否更换,触感是否更好,有人喜爱老模式的触感,或是有人跟上时代喜爱新产品的触感,只要还是引起我们内心的反应,保持原始情感的纯粹,触感便有了它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