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故事
起始于那所会往课本掉土的乡村小学,我考上了大学

起始于那所会往课本掉土的乡村小学,我考上了大学

作者: 莫语moyu | 来源:发表于2021-04-25 10:24 被阅读0次

听老人们说,我们学校过去是坐庙,也没人说的清具体情况,只说,做过庙的地方除了学校,其他人或机构都镇不住。

看来无论是人还是鬼神都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改变命运,孩子的,家庭的,村庄的,地区的,国家的,民族的........

学校没有招牌,但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会在作业本封皮页写上“焦庄户小学”。学校包括幼儿园大、小各一个班,一共两个班,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一共五个班。对我们来说,一(二)班、三(五)班是电视里城里小学生的,不是我们的。

01 下槛煤球

改造后的学校更像学校了。整个学校被一个半圆的月亮门分开,十几节台阶连接下槛、月亮门和上槛,下槛有个小操场,是200名师生唯一的活动和休闲场所。两个破旧的篮球架斑驳得立着,操场四周是四季常青的松树,松果一年年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青到棕——是学校唯一的绿化。

槛下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外加一间储物间,我的“幼儿园”记忆全部在这里。入冬前,操场会被一个固定的爷爷占领——为学校一个制作“煤球”,供一个冬天采暖用。大人们最怕这个时候的到来,因为每天我们浑身上下、脸上、鼻子里都跟地上的煤球一样,没有人在意过是否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只是埋怨衣服不好洗。

而这确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看着一车车的黑色粉末和上水,平铺整个操场,然后用工具切成小方块,最后就是最有趣的摇煤球环节,爷爷摇煤球,我们会在旁边边蹦跳边喊着“摇啊摇啊摇煤球......”,这就是我们的滑梯、跷跷板和感统训练。

02 上槛教室

槛上以教室为主,两排平房供一至五年级使用,一二年级在前排,三、四、五年级在后排。常听大人们讨论哪间教室更坚固一些,那间更破旧,但他们似乎从没担心过房子会塌,事实是确实没塌。

往课本掉土的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我们早已见怪不怪的,可以做到边弹土边读书,也会变成走神同学手里的玩具。

有一年的有一天,大人们开始传我们要有新学校了。因为区里领导来视察,村干部把掉土的桥段汇报给了领导,领导本着父母官的责任心,救我们于水火之中了。

03 生炉子

城里孩子一定不知道世上还有没有暖气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没有,但我们有炉子。

一到冬天,全班同学会被分成3-4人的小组,轮流早起到学校生炉子。我们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会生炉子的孩子还是极少的,不知道当时的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们哪来的自信。

入冬前除去学校统一准备的煤球,每个学生还要从家里带一麻袋的玉米骨——生炉子用。

每天算着日子,终于到了自己生炉子这一天,虽然不会生,但总觉得在漆黑的凌晨,几个伙伴潜入空无一人的学校是一件非常刺激的事情。

我基本是“生炉子”这个活动的看客。拿火柴引着半路“捡来”的玉米皮,烈火在炉膛里熊熊燃烧,要趁着火旺的时候填玉米骨,玉米骨烧着后就可以填煤球了,煤球着起烧红,生炉子的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一天的维护——课间要盯着用不用添煤球,不能让炉火“下去”。

04 学习改变命运

我在这所学校度过了非常难忘的7年童年时光,艰苦只是以现在的视角回想,当时全是欢乐。

再破旧的学校,主营业务也是教育。相较于很多偏远山区,我们算是幸福的。

我们有固定的老师、崭新的课本、与城里孩子同步的考试升学。没有的是上不完的补习班、焦头烂额的父母以及对成绩的过度担忧。想起来常会后怕,但凡我再散漫一些、贪玩一些、笨一些,我是绝不可能顺利考上高中和大学的;有时也会感慨,如果给我现在孩子的条件,我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全班32名同学,最终共5名同学考上本科,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房顶上掉下来的土,我庆幸我还记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起始于那所会往课本掉土的乡村小学,我考上了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fd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