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集合了三十位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多年,且取得了极高造诣的人士写成的一本书。
所以好像,读完了这一本书,我就感觉像是读完了三十本书一般。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都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亦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而传递了自己对于“软技能”的感知。
在这其中,有这样几种观点,颇令我感到触动。
首先是万维钢老师阐述的对于软技能的理解,即“如何成为大人物”。
文中,他有举例说,似乎社会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拖着你走向平庸。
比如,小学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科学家,而到了中学,你所希望的可能只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再到了大学,你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份好工作,最后,对于参加了工作的你来说,想要的不过是买房、结婚、生孩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不禁产生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因为,我发现,我好像也是这样,或是,我觉得我好像也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在这条平庸之路上。
其次是和菜头老师写的一篇叫做《阅读从哪里开始》的文章。
令我没想到的是,“阅读”这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居然在和菜头老师看来,恰恰是一个人最需要锻炼的软技能。
文中,他把阅读比喻成扎马步。此外,他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永远不要忘记读书的初衷。也即,如果当你读完了一本小说之后会感叹“这也太让人心酸了”,看完了一本科普书之后感叹“人类也太聪明了”,那其实相当于根本没有读这本书。
他强调说,其实,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任何一本书后面都是一位活生生的人。所以,无论他是讲述一则故事,还是阐释一个道理,又或是讨论某个专题,我们真正需要去看的,是这个人的思考过程。
再次是李松蔚老师写的《若要改变,先“做实验”》一文。
我觉得,通过这篇文章,李老师所传递出的他对于“软技能”的理解是,也许一个小行动,就真的让你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文中,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位家长给他写信说他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李老师告诉他,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的话,可以在每次发完火之后,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补偿一下。比如,若是拉不下来脸给孩子道歉的话,那就给孩子倒一杯水,并且可以提前给孩子说好:我表达歉意的方法就是倒杯水。这个小小的举动,虽然很小,但它也是一个新的变化,因为,这至少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恐惧也会少一点。
最后是梁宁老师写的《如何建设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一文。
显然,通过文章题目,你就会看出来,梁宁老师认为你应该锻炼的软技能就是建设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文中,梁老师提到了一个她的观察——人遇到难事过不去,要么是认知不足,要么是能量不足,但归根结底是能量不足。
那么如何提升能量呢?她给了两个象限图。第一个象限图的横坐标的正数方向是个人,负数方向是团体,纵坐标的正数方向是情感,负数方向是功利。于是,你就会看到人际关系,其实可以分为第一象限的有共鸣的,有情感依附的朋友,或是恋人等。第二象限是在团体中,有工作关系的同事,领导,下属等。第三个象限是有商业、契约、雇佣、诉讼、服务等关系的人。第四个关系是因为彼此的资源、能力有需求建立的连接的一种关系。
如此细分下来,你或许就是产生豁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曾经所困扰你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你用了错误的方式,维系了不恰当的关系,反之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