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跟着张文质写作
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共读(二):纠偏

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共读(二):纠偏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7-21 09:01 被阅读0次

如期共读,如期思考。

采用了朗读+提问+答问的方式推进,预计的是把五条假设分享完,预计的是两个小时,结果是三个小时,只分享了两条假设。

这样的预设和实际发生了偏离,看上去效率不高,整体推进节奏有些慢。其实这个不高的背后,这个慢的背后,却是对于读友们的尊重,朗读是必须的,思考是必须的,等待提问是必须的,等待回答也是必须的,共读人的共读作用是要体现的。这样的共读活动,也就会让参与的人有收获,那也是必须的。

我专门来说说那些问题,我的思考欠佳的地方吧,也可以说成是纠我的偏。

1)为什么在五大假设中,强调了“最合理”、“最适合”这样绝对的字眼?如何理解?

我的理解:合理与适合,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的确存在一个“最”的境界。

读友们的理解:这才是假设么,需要假设一个存在,然后去努力朝向和抵达;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努力的方向;我觉得“最合理”、“最适合”这样的字眼就像数学里面的最优一样,有这样的假设做前提,才能推出理想阅读地图的存在。

两相比较:我的理解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无法看向更远的地方。

2)工作积极的时候,会有一种被孤立感,这与最合宜结构矛盾吗?

我的理解:孤立感是个体感觉,最合宜结构不是个体感觉,是具有共性基础。且这个孤立感与当时共同体的氛围有关。

读友们的理解:工作积极是态度,孤立是感受,最合宜结构是知识,似乎不是一个纬度;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朝向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孤立感,是工作环境中的身心感受。

两相比较:点到了不同,但不能一针见血地道出本质所在。

3)在核心概念“教师专业地图”中提到“开放之中的全息阅读地图”,如何理解?

我的理解:开放——有交往性,面向未来,不断更新,不断的新陈代谢;全息——有机的“生命体”、“四肢”、“大脑”。

读友们的理解:“全息阅读地图”指的可能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阅读,“开放”指的是它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阅读地图;是指”教师专业地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更新变化之中,面向未来,与未来和他人有互动,有自己的成长,所以处于开放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死“的目标,而是一个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两相比较:我仅仅从书上进行了摘录,做进一步的阐释,因为它的解释书上就有,但未能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解释。

4)领读者提问:阅读为什么需要一份地图?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去阅读不好吗?或者有一份书单不够么?

我的理解:地图是有方向的,是网络状的,是互相联结的,书单是单线条的。

读友们的理解:每个个体的教师面临的问题,专业发展水平、学科领域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异,不存在一份包治百病的书单。而教师专业地图,是通过培养教师针对目标自行设计路线,来达到认知结构的优化。这远远不是一份固定现成的书单可以解决的。

小龙老师说:人人爱书单,拿来就下单买书,虽然之后可能书买了一堆,却从不曾翻过。这很正常,因为收藏书单的行为,能让大脑立即产生多巴胺,获得实时满足。购书如山倒,也与此类似,当我们拥有一本书的时候,大脑会立刻产生联想,我们拥有了这本书的全部,尤其是包括其中的内容,这种感觉太过美妙,大脑自己沉浸在自己所假设的幻想中,当然自己不愿意将其打破。如果没有完成自身阅读系统的改进,那就仍然没有从书中收获最大的价值。与书单相比,阅读地图并不直接提供阅读目标,而是提供路径后,由阅读者自己独立思考,不断探索,逐步前行。这往往是个反直觉的修炼过程,是几个月后甚至多年后的延时满足。

反馈:购书如山倒,这不正我的现实写照吗?喜欢买书,虽然也喜欢读书。但往往这本书还没有阅读完毕,另外的N本书又购买到手。因此,好些书就只能摆在那里。购书到手,仿佛我已经拥有了这本书的全部。或者放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每日只看着封面,便会觉得已经拥有全部。这样的感觉确实太过美妙,属于自欺欺人罢了。也就是,自身阅读系统都未建立,或者是散乱的,这样的阅读仍然是随心所欲的。

5)如果你是校长,你没有学科了,你的本体性知识是什么?

这是一个旁逸斜出的问题,没有给出答案,但这不妨碍我想思考这个问题。

一位校长,不上课了,本体性知识是什么呢?因为书上解释的本体性知识,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现在没有了学科,怎么理解呢?我不是校长,自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专业的校长的本体性知识包括学校发展、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与校长职位密切相关的知识。可能这个答案与专业知识有些混淆,因为专业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知识。

最后,再次引用小龙老师的一段话来叩问自己: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一线的实战派老师,可能会放大自己的实践经验,忽视阅读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一位学院派老师,可能会特别重视理论的渊源,构筑话语体系;

如果你认为优秀教师是不断发表文章,或打磨公开课来成长的;

或者教师行业中的身份不同,如校长,教研员,教授,培训机构讲师,

这些情况下,各自阅读的路径和书目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份地图的核心是“生命旅程”的模型。这必将源于对“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追问。所以,教师专业阅读地图背后的模型依次展开是:地图模型-->专业发展-->生命旅程。

我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实战派+学院派的老师,只是实战派的比例要侧重一些。我也认为优秀教师需要通过课堂,通过写作,来构建自己的教育生命密码。基于这样的认知,我的专业阅读应该长什么样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共读(二):纠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ey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