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擅长修身律己,认为人存在邪恶的欲望,因此人应该遵从道德主义,比如做人要讲诚信,要见义勇为,不可损人利己等。道德主义认为道德是绝对的对。但在现实中处处以道德主义行事却会显得过于僵化,比如这样一个案例,二战期间,有一家人,里面有一个老太太,一天晚上遇到了一伙避难的犹太人,老太太是信奉道德主义的天主教徒,自然将他们收留了,第二天德国士兵来搜查,问老太太,犹太人在不在她家?这时候,老太太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诚信,你说她该怎么办。
其实,道德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旦到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它自身的“对1”和“对2”就可能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种生活观念,那就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为了目的一切手段都是可以的。必须说明,功利主义一开始从逻辑上就是不自洽的,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绝对主义,因此自相矛盾。再者,功利主义的灵活性会使得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可以值得原谅的,因为对错的界线被消除了,没有准绳可以量罪,世界将会进入原始社会形态。相对于显得僵化的道德主义,功利主义则过于灵活。
既然纯粹的道德主义者会陷入两难,纯粹的功利主义者会陷入混乱,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折中主义,使得人既不会陷入混乱又不会两难呢。答案是存在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国家其实早已提供了答案,正所谓儒以修德,道以修身,佛以修心,儒、道、释三教可以说就代表着道德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超越前两者的折中主义。具体来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的,但是当绝对的对之间发生矛盾之时,则需要想办法来调和,这想办法的过程就可以功利主义,就如上文的那个老太太,她可以用顾左右而言他来巧妙应对,而且我个人认为她欺骗纳粹士兵也是可以的。因为即使都是对的,也应该有一个先后之分,在无辜的生命面前,显然诚信可以往后放一放。
上述这种先后之分只靠道德主义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它就是功利主义应用的一种体现。可以说,道德主义为我们指明了最终方向和众多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走到目的地,更没有告诉我们目标和目标之间发生冲突该怎么办,而功利主义恰好就可以解决这一点,它一旦确认最终方向和目标,那么就可以灵活的采取方法,来让人最终走到心之圣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