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在县城体制内工作不敢坐公交”话题的讨论,很多人在吐槽,但大家有两个地方没有提到。
第一,一些县城已经很少有人坐公交了,都改成了县城到市的路线,跑一趟一两个小时,一天也就几趟。
第二,不仅是县城,在城里单位上班大家也是要看车的,车不是车,而是看车代表的东西。
关于第一点,这跟汽车普及有关,现在电车和油车在农村也很平常了,而且还有两轮电动车和三轮车出行,自行车基本被淘汰,跑乡镇的公交车都很稀罕了。
关于第二点,这跟单位的人际关系和生态氛围有关。
县城体制内工作,坐公交车上班怎么了?车不是关键,主要是融入感
我认识一个小姑娘,她在城投工作,上班不久家里就给买了一辆奥迪A6,其实她家也不是很富裕,但为了她在单位“舒心”一些,父母还是办了按揭提车。
小姑娘自己不想开车,按她自己原本的意思买个小点的电车最方便,她最头疼停车的问题,稍有难度的停车就发怵。
但为什么还是要买奥迪呢,“主要是为了合群吧,我第一天开车上班后感觉同事好像才真的把我当成了集体的一员了,之前都是把我当临时工看……”
这点跟县城差不多,大家都是看人下菜碟,如果你不开车上班,就有人阴阳怪气,当然如果你职级比较高那就另说了。
但集体生活就怕是气场不和,你喜欢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是你的事,可你要是格格不入,大家把你当成“异类”看,那你在那种氛围中就比较难受。
低调,谦逊,和光同尘。
跟县城某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混熟了,他分享过自己的职场心得,“如果你有背景,有关系,有实力,那你就有资本张扬,大家也喜欢你,对你容忍度比较高,如果没有,那你最好是低调一些。”
另外,“办事最重要的是走程序,严格遵循流程,否则就办不成事,还会得罪人,别人也怪你不懂事。”
他经常给上级写稿子,真的是一点错都不敢犯,比如领导的名讳排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词,头衔、职务都有讲究。
而且谁“主持会议”,谁“出席并讲话”,谁“表示”,谁“强调”,谁“指示”,谁“列席”等都需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个习惯是跟我们联系都是语音通话,而且在群里基本不发言,平常说话办事给人的印象确实不一样。
总有多管闲事的人,总有闲言碎语,总有勾心斗角。
“车不能开太便宜的,但车太贵太好也不行,太扎眼了”,据他所说,车你可以不开,但不能没有,比如他自己平常就骑电动车上班,距离近,方便,而且平常出去都是单位的车,没必要开车。
但他自己也是奥迪,平常就放家里,一年最多能跑个几百公里。
“关键是融入到集体之中,大家知根知底之后,就不在意车不车的了,都知道有钱有关系也用不着摆出来,关键是‘藏’。”
至于那些多管闲事的人,他们主要是“混退休吧”,不指望更进一步了,所以有很多时间和心思去八卦,闲言碎语,乃至勾心斗角,“这些人其实大都是处于边缘,而且人际关系不怎么好,都是表里不一,彼此暗暗较劲,也没有什么真朋友。”
他还纠正了我的一个误区,我本来以为县城是人情社会,大家都靠人脉关系,他说其实没有网络上说的那么夸张,姻亲关系是多,办事找熟人也容易,但越是如此,事情越慎重,大事办不了,小事没必要,“现在不像以前了,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要还是看各人的本事。”
评价、身份与面子:车、房、职位、婚姻、孩子。
不仅是县城,不仅是体制内,无论农村还是城里,大多数人关心的东西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毕竟大家都是那么世俗,人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几十年忙碌的东西就那么几样。
车只是一个衡量标准,车之外还有房子的面积、位置和装修,以及职位、婚姻和孩子等,都是关乎一个人评价、身份和面子的东西。
说穿了还是三六九等那套,把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档次上,然后看别人是比自己高档还是低档。如果是前者就失落,如果是后者就愉悦。
在比较稳定的环境里,“身份”确实具有某种隐形的制约,你越是在乎就越焦虑,你越是攀比就越痛苦。
事实上哪个中国人祖上不是农民呢,谁家是帝王将相?所谓的大家族,在政商经学等多个领域有影响力,这种只存在于故事里。
人生斯世无别巧,要在遇物心不竞。什么时候自己想开了,人生也就豁然开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