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小院】(图文无涉)
老家的村口,有一座小院。小院的东北角有一口老井,看似不起眼,但这里却盛满了全村的家长里短。记得我小时候,小院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却安静得只能听见麻雀啄食的声音了。
那会儿小院是王婶家的豆腐坊,每天天不亮就会飘出豆香。王婶的男人走得早,留下她和三个娃。豆腐坊的生意红火,全靠王婶那双巧手——点豆腐时手腕一抖,豆腐脑就嫩得像刚剥壳的鸡蛋。我时常会趴在墙头看她忙活,而她也总是会笑着扔给我一块热豆腐:“小馋猫,当心烫嘴!”
再后来村子里通了自来水,老井渐渐荒废,豆腐坊的生意也因此清淡了。王婶的儿子大柱哥在城里开了家超市,非要接她去享福。临走那天,王婶摸着院子里的石磨直掉眼泪:“这磨盘跟了我二十来年,比亲儿子还亲哪。”大柱哥不耐烦地催促:“妈,城里都用机器磨豆子了,谁还稀罕你这破石头。”
王婶走了以后,这小院便空了下来,倒成了野猫的乐园。直到那年夏天,城里来的张老师租下小院办起了补习班。张老师戴副金丝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跟村里人大不相同。她教孩子们画画、唱歌,小院里又有了欢声笑语。王婶偶尔回村,总爱站在院门口张望:“这院子比当年我在的时候还热闹。”
只是好景不长。城里严查校外培训,张老师不得不搬走。临走前,她在院墙上画了幅画:一群飞向远方的小鸟。村里人说这画不吉利,没过多久便用白灰给抹了。
小院再次荒废,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直到去年夏天,王婶的孙女小芳大学毕业回村,说要在此开民宿。村里人都笑她傻:“这穷乡僻壤的,谁来住啊?”小芳不听劝,把小院收拾得焕然一新。她保留了石磨和豆腐坊的招牌,还在院里种满了花草。
开张那天,王婶坐着轮椅来了。她摸着修葺一新的石磨,老泪纵横:“这磨盘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小芳的民宿很快火了,很多城里人开着车来此体验“豆腐西施”般的生活。王婶常坐在院里,给客人讲从前的故事。她说得绘声绘色,仿佛又回到了豆腐坊最红火的时候。
今年春天,小院被评为县级“最美乡村庭院”。县里来人拍照做宣传,王婶特意换了身新衣裳。她坐在石磨旁,笑得像个孩子。小芳在一边忙前忙后,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
前几天我回老家时路过小院,听见王婶在教小芳点豆腐:“喏,手腕要这样抖,豆腐才会嫩。”小芳学得很认真,却总差那么点意思。王婶也不急,只是说:“慢慢来,这手艺得用心去体会。”
夕阳西下,小院里飘出阵阵豆腐香。我站在院门口,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只是墙头的野猫换成了拍照的游客,石磨旁的王婶也添了白发。小院还是那个小院,却承载着不同的故事。
如今村里人都说,小芳比当年的王婶还能干。可我知道,没有王婶的坚守,就没有小院的今天。这个小小的院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映照出祖孙两代人的执着。
夜深了,小院的灯笼亮起来,在暮色中格外温暖。王婶坐在轮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脸上是满足的笑。小芳忙完活计,蹲在奶奶膝前说着悄悄话……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小院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我悄悄离开,身后传来王婶哼唱的小调。那歌声飘过院墙,飘向远方。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院子里的那口老井,永远盛满着乡愁与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