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需要靠"我能搞出点啥",来找到那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看那些由内而外散发着笃定感的人,多半都有个能拿得出手的"输出型爱好"。啥叫「输出型爱好」?简单说,就是能留下"痕迹"的事儿。
写作、弹琴、画画、做手工、钻研一两道菜、录个播客、甚至搭个乐高。当你做完,它就在那儿了。能被别人看到,更能被自己反复确认,说「瞧,这是我弄的。」
而「输入型爱好」呢?刷短视频、追剧、听歌、看书(没错!单纯地看书也算)。搞这些当然也很爽,但问题是:它不沉淀。
就像用手捧水,哗啦一下全漏光了。今天看了一本书觉得收获满满,一周后让你复述,就剩个模糊的感觉了。它没真正变成你的一部分。
之前,课堂上教课。於课程结束前,我会点几个同学问其学习心得。
多数的同学会说:「今天学到了好多东西,谢谢老师」,你再问他「到底学到了什么?」他左拉右扯地却讲不出个重点来。这就是课是听过了,只是听过,左耳进右耳出。一样的,没能总结出来的,代表根本还没消化,没能沉淀,虽听完课但也没学到东西。
所以,差别就在这儿了:
输入型爱好,给你的是短暂的快乐,虽有但中空滴,很难帮你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
输出型爱好,却能让你一天天堆出自己的精神家底。
我有个朋友,超爱刷知识短视频,总跟我说:「我今天又学了好多!」有次就问他:「那你能不能现在随便给我讲一个?」
他愣那儿了,半天憋不出来。说白了,他感觉到的"进步",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过眼云烟。
另一个人,就爱每天写几句(我也是),哪怕是发个朋友圈碎碎念。你别看内容不长,时间久了,他的朋友圈就成了他的"个人成长日记"。
每次往回翻,他都能真切地看到自己走过的路。那种「我确实在成长」的稳定感,就是自信最扎实的来源。
所以,问自信从哪儿来?
不是别人夸你几句「你真棒」,也不是你刷了多少内容;
而是你能在心里特硬气地跟自己说:「我能做出来点东西。」
哪怕只是一道能招待朋友的拿手菜、一段自己编的舞、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
放到不同职业里看,就更明显了!
如果你是程序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自己捣鼓个小工具、写个技术博客,这种"创造"的成就感,和单纯完成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设计师,业余时间做个自己的文创周边;或者坚持画一个系列的个人作品集,这就是你最硬核的名片。
如果你是培训师,把教学心得整理成文章或短视频分享出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深化你的知识体系。
哪怕你是个需要大量阅读的编辑,只读不写,知识就是飘着的;如果能坚持写写评论或摘要,知识就真被你“消化”了。
你会发现,「输出型爱好」给人的,是一种"可见的确定性"。反过来,
如果一个人只有输入,他的精神世界就容易"飘"。时间长了就容易焦虑,因为你没法确认自己到底是谁、有什么独特之处。
今天被这个观点点燃,明天被那个视频吸引,看似啥都知道,但没有自己的"坐标系"。
如果你想找到那种扎扎实实的自信,别只满足于"看"和"听"。
此生必要、必须去找个能"动手"的爱好,去输出(去)创造;哪怕从最小的东西开始,那才是对自己最有力的确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