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费心理学中有几个常见的心理效应,分别是是心理账户、损失规避、沉默成本、比例偏见,价格锚点。
第一,心理账户,是说人们会把现实中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里。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不同的心理账户,花钱的欲望和动力是不一样的,商家要做的是,把产品放到用户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里。比如说,买菜的时候会因为一两块钱而跟菜贩子讨价还价,但是买口红的时候却不在乎十几二十块,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第二,损失规避,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远超过收益带来的正效用,用户总是本能的回避损失。就像买瓜子的时候,一斤瓜子,我们会更喜欢老板先少抓一点,然后再慢慢往里加,而不是先装了很多,再去慢慢的减。
第三,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时间、金钱、精力、情感等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没成本越高,用户越难离开。
第四,比例偏见,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敏感,对于那些总价值不高的产品,比如衣服等,打折让客户会比较有感觉,而对于那些总价值高一点的产品,比如家电等,直降可能让客户更心动,而对于总价更高的商品,比如房子、豪车,常用预付的方式,比如预付5000换5万 ,给客户带来的超值感更强。
第五,价格锚点,用户很难判断一个商品的绝对价值,往往通过对比其他商品价格来判断该产品的价格区间。比如,我经常在网上的各种课程介绍里面看到末尾会有一句话,大意是这个课程超级划算,一杯咖啡的价格即可拥有等等,就是用价格锚点。
作为消费者,其实有的时候明知道是商家的套路,却有时候仍然控制不住的跳进去。但是感觉自从学习了理财之后,在消费方面更加的理智了,昨天跟一个学员访谈时也聊到这一点,她说,感觉学习了理财之后越来越抠门了。其实啊,是因为越来越懂得把钱放在正确的地方,越来越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越来越想多存点钱拿去投资,给自己的未来多做一些储备了!是因为眼光看得越长远,不再只沉迷于眼前的享受了!
因为,我们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不是一场长长久久的马拉松,谁坚持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