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经历了一场误会。
之后我不断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有坏心思,也没有人想占谁的便宜,误会是怎么产生的呢?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其中的人以为对方有坏心思,以为对方想占便宜。
在这一本《走进魔法店》中,道迪教授说的冥想的第二个阶段是:驾驭思想——关掉头脑中主持人的声音。
在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声音像个主持人一样,每天喋喋不休: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你不够好;你做不到;他远比你优秀;你不如别人;你看他不尊重你;很明显他看不起你;看见了没有,他是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甭废话了,你跟他没法沟通……
日常中我们太习惯这种评判的声音,她从我们有意识开始就伴随我们左右,我们对她太熟悉,一直以为她说的就是客观事实,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去思考她说的到底对不对,就照着它的指令就去做了。
但道迪教授说这个人的声音90%是错的。
所有误会产生的根源是从来不去思考这个声音传递的内容对不对。
驾驭思想就是把头脑中评判的声音关掉或调小,全然用自己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客观事实。
想起七年前我参加剑桥博士孙一帆老师“怦然心动的人生”的工作坊,那个上午的第一个练习就是歌德观察,让我们走到花园中去找一处能够打动自己的场景,然后把它画下来,但前提是不要去评判它是什么样的植物,不去思考它的颜色漂不漂亮,只是把它画下来就好。
画完之后我们再花了整个上午来讨论那么大的公园,为什么会选那个场景去画,想传达的是什么思想。
我在当时很不理解,只是觉得那么宝贵的时间,只是去公园画一处场景,这个明明是自己在家都可以做的事情。
但是当我读到道迪教授关闭头脑中的声音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天的场景,我们的方法就是教我们去将头脑中的评判放下,只是全然去观察就好。
有了这个想法,我再走在路上,我发现我的想法很不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去看一个人是否漂亮,他穿的衣服是否得体,她说话的声音是否悦耳,我会更加专注他在说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思想,我发现了解一个人更加容易。
而当头脑中评判的声音关掉,同样是别人说话说话不客气,我想到的不是他不尊重我,而是想到因为谈话,他触动了他的某种情绪,所以他没法平静——而这些与我无关。
当觉得与自己无关的时候,就会从自我怜悯的状态,从请求他人给予自己尊重和更多关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不会对他人的行为和行动有过多的要求,就反而更容易平静。
稳定的自尊感大概就是如此,不容易轻易被别人的一句话激怒,也不容易因别人的一个坏脸色而否定自己,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的成败而定义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比任何人清楚,我高不高兴由我说了算。
当看一朵花的时候,它只是一朵花,当看一个人,他也是和我自己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不是甲乙敌对的状态,不是他想挑战我,他也只是表达他的情绪而已。
当我的情绪稳定,沟通就一定会变得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