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今天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这个旋律——上世纪经典电视剧《渴望》的插曲《每一次》。这旋律在脑海中飘来飘去,就是不肯离开。
于是乎,我打开酷我,搜到此曲,重新欣赏领悟。把它设置成单曲循环,任由声音放肆地在我耳旁在我脑海中回荡。
“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是啊,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向往和执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再普通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灿烂的梦想。梦想是人奋斗的不竭动力。不过,随着岁月流逝,人事更迭,许多人的梦想会渐渐降落,与现实靠近,更接地气。当年的雄心壮志也就成了衣食住行,烟酒醋茶。
这是普通人的悲剧,单从知足常乐的角度来说,也算不得悲剧,而是人生常态。满足温饱后,很多人就会不思进取。借用前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猪栏里的理想”。
南朝江淹少有才名,可惜不能坚持一如既往地学习,后期没有什么名作问世,被称为“江郎才尽”。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更是“天才中的天才”,无出其右者。“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五岁的方仲永,还没见过笔墨纸砚为何物,“即书诗四句,其文理大有可观者”。即使是此等天才,在其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异人,”“不使学”的操作下,方仲永一步一步“不能称前时之闻”,终至“泯然众人矣”。虽天资聪颖又如何?后天教育不至,也会跌下神坛,难续辉煌,淹没于茫茫人海。
而另一类人,则与之相反。他们可谓天资愚鲁,但后天勤学不辍,以致星光闪烁,照耀古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但经过勤奋学习,十二岁却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司马光,文学家史学家,但幼时智力一般。别人三遍五遍熟读成诵,他却十遍八遍还背不会。但他不气馁,为了多学习,晚上睡觉时枕上圆木头。他一动,圆木头就跑了,他醒后继续勤奋攻读。司马光谓之曰“警枕”。不懈努力造就了不到成就,司马光写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彪炳史册。
是啊,茫茫人海,需要终生寻找。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通过不懈努力,以求无愧于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