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中华心学沿革简述》庞鹤鸣 著
(3)、道德之知——良知
熊十力认为良知就是良心,对于良心,魏了翁说:“是是非非,人之良心也,不以职分之分合而有异同,不以时论之向背而为语默”。此知所谓道德之知。孟子把孩童对父母知孝敬,对兄长知爱,称作“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天赋良知良能。王阳明亦称此为良知。其实,孩童的知孝知敬,是建立在见闻之知的基础上,而非天赋。初生婴儿,无知无识,一切道德观念,知识才能,都是后天学的。也可以说道德之知,是由见闻之知发展而来的。
……
这是从个人生长、发育过程来说明道德是后天获得的。从种族发生学的层次看,道德更不是先天就有的。……
(4)、体认之知
体认之知是通过自身的感觉而达到的认知。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能脱离这一认知。人能完成各种后天获得的运动过程,都是体认之知发挥作用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如穿鞋子系鞋带的松紧适度感受,就是体认之知。人体的各种内在感受,都是体认之知。可分为:形体感受之知,情绪感受之知,气机变化之知,念头生灭之知,以及对心自体的认知。前四种体认之知,是人都具有的自然存在,对心自体的认知是在心学修持过程中实现的。
以上所述的各种知,都是本然之知的不同表现,其内在的“髓核”都是本然之知,只不过给本然之知加上了诸多框框。这就好像透明的镜片,染上了不同的颜色,用此镜片视物,就使物像受到镜片颜色的影响。尽管有了这样的变化,本然之知本具的能知之本性,并未消失。古人讲的真知“不离见闻觉知,不即(是)觉知”,就是指此而言。
要想能体认到心自体,首先就要了解,见闻觉知之知已不是真知之原貌,其次要知道体认心自体,是本然之知回归能知之自身。所以必须去掉加于本然之知的各种框框,才有可能。这些内容将在心学有关论题中详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