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书籍,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的这三个概念。
以下为书中对三种状态解析的摘录:
儿童自我状态: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关键词: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一个人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关键词:爱批评人、愤怒、严厉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处事。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关键词: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客观、理性、思考
仔细想来,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这样几个不同的状态,书中讲述这几个概念的角度,更多是从原生家庭、父母的角度出发。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书中所提到的原生家庭影响最多的说法,因此我想谈下除了家庭之外的环境,自己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1、初入新环境懵懂无知
每个人出生后都是一张白纸,至于长大后成为怎样的模样,就看我们怎样描绘它。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形成的确是最先受到父母的影响。
在我的印象里,除了父母、也包括老师或者其他能力强、比自己“厉害”的人,笼统的说,对于年纪尚小的自己来说,在某种情况下,只要遇到比自己年长的人,是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听话”,毕竟人家比自己年长,懂得的知识一般来说确实比自己多。
这种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非,也不能分辨自己心中究竟认同哪一种价值观,只要是听到他们都对我们灌输一些思想,只要有道理,就会认为这些人的其他观点也是正确的,会不自觉的“顺从”别人的想法。
比如初入中学、大学,都会不自觉的去听从老师学长学姐的建议,初入职场会听从“老员工”的建议和观点,领导说怎么做就只听话照做,甚至于某些在后来我们认为“错误”的观点,那时候也会认为是正确的。
初入新环境的我们,在“幕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盲目崇拜”。
即使遇到一些分歧的观点,也会首先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是“错的”,他人是“正确的”,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依赖性”。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人,缺乏一些理性的自我思考。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状态,甚至很多成年人也摆脱不了这种依赖倾向。
2、批评挑剔的“父母状态”
对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个人理解此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几乎处于两个极端,他们虽然果敢自信,但是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控制欲”相对要强一些。
这种性格的形成:①一个人或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太久,意识到自己这样不太好,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在这过程中,不小心走入了另一个极端;②一开始这个人并不是父母状态的人,但是在成长途中,某一天他遇见了一个这样的人,结果深受影响,自己在无意中发生了转变。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父母或者其他“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严厉,自己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在遇到那些“比自己弱一些的人”,则会不自觉的触发内心、切换到“父母自我状态”,会将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方式,也去批评他人,但是他们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或许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
但是父母只是伴随我们简单的一程,在这段环境里,如果不是“控制欲”特别强的父母。我们会接触各种不一样的人,也会影响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比如,自己父母比较严厉,在自己做父母后可能也会对孩子严厉。在一个公司领导比较严厉,在自己成为领导后也会比较严厉。
还有一些现象是:一个人在外面——比如学习、职场,遇到了“父母自我状态”的人,那时候他是“儿童自我状态”,回到家里后切换到“父母状态”,而这个人原生家里并没有“父母状态”的人。
当一个人特别自信,遇到不同的观点也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会形成对他人的批判,也会不自觉的对他人严厉。
所以,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是儿童状态的另一个极端,仍然缺乏一些理性。
3、客观理性独立思考
一个人能够客观理性思考,不盲目崇拜、也不会执意自信、不会苛待自己、不会总是个人也不会轻易否定和批评他人,找寻自己人生的价值,从这时候开始,一个人就开始进入“成人状态”。
我个人理解的“成人状态”还包括换位思考,能够和别人站在同一平等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能够彼此互相帮助,对他人迷茫的选择可以客观地做出优点缺点的分析,但是又不干涉别人的选择。
新宇:
一期共读活动成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