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授课中有一个新的课堂生成,引发了我的思考。
本篇课文是一篇选读课文,我一般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之前,一定要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选读课文的目标及任务不难确定,大多在课文上面的导语中就能找到。本篇课文有三个达成任务:1、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学生在扫清生字词障碍,通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解决课文的第一个任务: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学生浏览课文后,纷纷举手。请一位学生作答,答案是:“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很明显这句话不是。我并没有当即指出这句不对,而是耐心询问:“有不同的观点吗?”这时有两三个学生似举不举的,我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时王晨旭站起来,说出了他的答案:“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大家同意前一位学生,还是后面的这位学生呢?同意第一种观点的请举后。”大多数学生刷刷举起了手。我心中不禁着急起来,而且充满了疑惑:“不对呀!这道问题不难呀?怎么这么多学生搞错了?也不能直接说他们错了呀。”我心中一个念头闪过:“这不是一次很好的课堂生成吗?我得好好引导学生,切不可武断。”我耐下心来,用疑惑的语气说:“到底是谁的对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再来把问题读一读。”学生们认真地又把问题读了一遍。“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这个问题是让我们了解青藏铁路的什么呢?学生们纷纷说:“是让我们了解青藏铁路的特点。”“很好,那我们再来读读大家所找的这两句话。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来读第二句,仔细辨别,看哪句话更能突出青藏铁路的特点?”男女同学响亮地把这两句话读了读,同学们一下子就顿悟了,第二句更能突出青藏铁路的特点。虽然面对此次课堂生成,我正确引导了学生,但我感觉还不够。我觉得我应该带领学生再读读第一句,去感受青藏铁路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更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
这次课堂生成,让我也不由得想起一些课堂案例,有平时听的随堂课,也有公开课。这些课上难免也会出现像我这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听不明白,弄不清楚,结果导致课堂的冷场。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一夜的工作》,学生在初步读文后,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哪句话最能概括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听课老师肯定都明白,就是“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们都在想这么明显的一句话学生也一定能找到。但老师问了几遍,学生依然没有找到这句话,讲课老师急了:“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呀,看看哪句话高度评价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此刻学生更是一头雾水。讲课老师此时已头涔涔了,引导学生这么一个问题,本来是想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接着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来体会周总理的简朴和劳苦,但学生就是说不到点儿上。没办法,老师只得直接说出答案:“看,课文最后说周总理他是多么什么,多么什么?”
这些案例,引发我的思考: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不能随随便便地提出来,如何准确而且明了地提出问题这很重要。就如上面的《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中老师的提问,他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最能概括”“高度评价”这些词学生理解不了,所以对问题就不明白,不如简简单单地问学生:“这节课,你也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的工作怎么样?他的生活怎么样?”让学生交流之后,对总理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深入去问:“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大家所说的意思,看看谁找得最准确?”这样分成两步来引导学生,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答案就能很快找到。看似多了一步,但这个铺垫很重要。另外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迷惑时,怎么让学生弄清楚题意呢?我想应多从这个问题入手,先让学生自己好好读读问题,先自己学会去理解,大多数问题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读后仍然不清楚的,这时老师再加以引导,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有疑惑的地方、易弄混淆的地方等,先弄明白什么意思,再分析这个问题想让我们解决哪个方面,或者说从哪个角度来解决。学生只有自己内心理解领悟了,才能弄清题意。这对于学生审清大题很有帮助。
课堂的生成是随机的,但我们要学会去灵活应变。多些耐心,多学一些课堂智慧,参透教材,相信,课堂的生成定能成为课堂中最精彩的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