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阅读方式:kindle电子书
阅读时间:2018.6.9——2018.7.20
推荐指数:★★★★★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他若是病好了,自然有快乐甜蜜的日子。他若好不了,我要为他烧香,念佛吃素,绣佛像,一直到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
❦时光像一条永远流动不息的江河,雄壮伟大,而万古不变。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事就像在永不改变的古老的北京的一个刹那,是时光的手指自己写下来的故事。
❦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前几个月的时候,我打算写一篇民国背景的小说,但是因为平时很少看这类题材,所以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在贴吧里让大家给我推荐了一些不错的民国背景的作品,其中就有《京华烟云》。《京华烟云》的电视剧我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两眼,赵薇演的,但印象不深了。百度一下,发现是2005年的电视剧,那时候我刚上初一。貌似电视剧的情节与小说的情节相差甚远,所以我在这里就不提电视剧了。

一开始读《京华烟云》完全是为了写小说积累素材,我甚至摘抄了不少段落做为备用,但是看着看着就不仅仅是积累素材了。阅读过程中,各种想法和念头纷至沓来,于是打算写一篇长评。
我觉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里,女性角色写的比男性角色出彩。传统者如曼娘,革命者如黛云,还有居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木兰、莫愁姐妹。
姚木兰是本书的女主角,学识丰富,气质高雅,性格果敢,甚至有点像男孩子。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和荪亚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结为夫妇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只是半路冒出了一个孔立夫。
躺在床上时,生平第一次体味到她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生活,而确实是有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么一个世界。若想把那种感觉说明出来,就真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了。可是在那个新天地之后,或在那个新天地之内,她朦朦胧胧觉得也似乎有个立夫。
木兰在认识立夫的时候,她已经快要和荪亚结婚了,但立夫的影子慢慢出现在心里,她几乎是还没有弄懂那种感情是什么就嫁给了荪亚,虽然直到最后,立夫在她心里一直有着不可磨灭的痕迹。我觉得木兰和立夫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那种爱情很微妙,有点像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爱情。木兰一边爱着立夫,一边和荪亚结了婚,然后又促成了立夫和她妹妹莫愁的婚姻,后来这四口人居然还能其乐融融地生活下去。如果换了我,估计是不能接受。如果放在现在的网络小说里,一定会变成“荪亚为爱痴守惨变备胎,姚氏姐妹争夺立夫展开撕逼大战”这样的狗血桥段。所以我很想探究一下木兰的感情世界,她爱立夫,但又喜欢看他和妹妹恩恩爱爱。她也爱荪亚,但总是一言不合想给他纳妾。这到底该如何理解……
曾经有算命的给木兰和莫愁算过,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这也非常符合她们二人的性格。木兰有灵性,有棱角,而莫愁就如同大地一样,沉稳、坚毅、冷静。在立夫被捕的一章中,莫愁的理智和冷静很好的发挥了出来。连前来搜查的警察都说,立夫有这样的夫人,是不会有危险的。
曼娘是木兰这一辈女人中最传统的一个了,书中还特意对像她这样的古典型小姐做了一个描述。
曼娘自然而然的长成了中国古典型的小姐,中国这种古典型的小姐,生而丽质动人,但却退而隐避: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美则美矣,但远不可即,规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闺,自帘内而外窥,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後而恣情窥看;与人在一处时,则屡次用眼偷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
像曼娘这样的女人在这种小说里大多是悲剧人物,尤其是她的坚毅、刚强更令读者感到悲伤。其实作者对曼娘已经算是仁慈了,哪怕是刚结婚几天就成了寡妇,哪怕并不是上层社会出身,她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圈子里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当然,曼娘最后的结局我想也是必然的,没有曼娘的死,木兰又怎能真的体会到日本人的残暴?
最后想说的一个角色是素云,一个高开低走的人物。最初是有权有势人家的小姐,后来家道没落就自甘堕落了。和经亚离婚后,更是与妓女为伍,靠贩毒为生。前期的素云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但是后来与姚思安谈话后,渐渐地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浪子回头,竟然还成了半个地下人员。只是读到素云的结局时,觉得有些残忍。作者只说素云被日本人拉到院子里枪毙了,用的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陈述句,一点修饰都没有,就像死了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人。
之前我一直不喜欢看近代背景的作品,因为那是一段非常屈辱的时期。说实话,在抗日这个问题上,我在以木兰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圈里看到了一种迟钝感。在曼娘说“恨死矮鬼子”的时候,木兰似乎还在以一种探究的口气问:“你赞成中国和日本开战吗?”姚思安在去世前曾经对木兰说过:“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战胜。曼娘若说中国不要打,中国就会战败的。”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有点迷惑,曼娘的看法和中国能不能战胜日本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琢磨明白了,曼娘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老百姓。试想,一个足不出户的小脚寡妇都知道要抗日,何况是其他人?当中国人真正团结起来的时候,力量是无穷大的,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时候,自然不可战胜。
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老庄思想的坚定拥护者,《京华烟云》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是走的老庄的路子。在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引用了《庄子·外篇·知北游》里的一句话:“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意思是“生死循环”。曾家和姚家老一辈的人老去,诞生了木兰、立夫、莫愁这样的青年才俊,随着岁月的逝去,木兰等人渐老,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可以为国家挥洒青春热血。古老的北京城也是如此,被外敌一次又一次入侵后,北京一次又一次的破碎、重组、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而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
木兰从商人家的小姐一步一步走来,后来变成村妇,过着朴素安静的生活,最后化为人民战争中的一滴水,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蜕变。木兰是幸运的,虽然是生于旧中国的女性,但她仍然能够保留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作为当代社会的女性,我们似乎更幸运一些,无需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也不用经历战乱。
最后,把书中的一段话送给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女性朋友们,我们共勉。
在那个时代,生为女儿身的人,曾经怀有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满足的雄心,一出嫁就受了挫败的希望,这些愿望后来一直潜伏在胸中而形成对儿子的希望,这样的女子真是屈指难计!多少愿继续求学而不能如愿的!多少要进大学而不能的!多少想嫁个自己认为理想的男人而不能的!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曾经有可爱而得不到歌颂的女人,曾经有默默无名的女英雄,嫁的丈夫不管和她们配与不配,她们留给后代的传记,只是在村落山冈上,荒烟野蔓荆棘纵横中一丘土坟前,那平凡无奇的墓碑上而已。
2018年7月23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