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能对小孩说自己将来会死。
小孩听懂后会害怕,脆弱点就哭起来,直接改变想要很多玩具或好吃好喝的愿望,大声表示希望身边人长命百岁。
死等于失去。
失去宠爱,没有一个人陪伴身边,孩子可以感受到这份被抛弃的孤独。
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
小孩经常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能活一百岁,一千岁。对数字毫无概念,也体现懵懂之间对永生的渴求。
死亡是很难想通的。或者是一旦想通,便会舍生。
回头想想,最容易感到生命不值是年轻时。17岁时喜欢讲老了,18岁爱说人间不值得。
后来才知真正的老是什么。后来体会了一些事,人间还是值得的。
我是能对着夕阳感动落泪的人。我想活着只为看一道刹那而逝的天边霞光也是不错的。我喜欢察觉循环和永生。

二
人到一定年岁,对生命越有珍惜欲。
因为衰老,非常可怕。衰老在年轻时是体会不到的,哪怕你在稀疏的毛发间拔过数根白发,发现嘴角的法令纹越来越深。
只有器官真正的老化,才能确切感受衰老作为“四苦之一”,是怎么折磨人类的。
掉光的牙齿,使任何入口的食物都变得乏味,丧失咀嚼的乐趣。
毫无光泽,与枯树皮越来越接近的皮肤,连对冷热的感知也降低了。当你想奔跑时,腿脚早不能按你的意愿行动。
随着时间流逝,对生活,对自身都慢慢地失去掌控能力。
被抛弃的孤独有种蚀骨的凉。
只有失去时,才会懂得。
老年保健品市场一直是个暴利行业。
但凡有钱,老年人几乎都会被保健品包围,甚至一生的积蓄都能拿出买保健品给自己续命。
越是眷恋味道,越想尽办法追回青春。

三
我与真正的衰老尚有段距离。
可是人一出生就是对衰老后的自己或者为死亡做准备。
要有房子,免得老后,死在外面。要有点钱,免得连坟墓都没有。
都是年轻时一定要积极准备的。
我提前看了一些关于老人的片子,也想多准备一些老后的生活经验。虽然我成为平平无奇的年轻人,但我仍想成为不平庸的老人。
可惜多数老人的片子主题便是“老无所依”,和被时代抛弃的孤独。
老人走过街道,会想起年轻时的模样。听着年轻人的交谈,发现他们言论激进,愤世嫉俗,也不把你放在眼里。
我不幸看了《福尔摩斯先生》。
福尔摩斯是我学生时代的男神。我不但看了不同时期的翻译版本,连他的同人版本都看过。
我唯一不喜欢的是原作者柯南道尔写的老年福尔摩斯。对我来说,比把他写死还痛苦。
福尔摩斯有很多影视版本,而《福尔摩斯先生》讲的是老年福尔摩斯的故事。像美梦的破裂,一个全能的天才青年,衰老后免不了健忘症,成为普通老人。
不能接受福尔摩斯的老去,即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老去。没有人心甘情愿的老去。
思考命运的最终答案从来没变过。我们不能接受的一切,都会以无情的姿态到达身边。
文/怪旅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