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了《疯传》第二章:诱因,分享下收获和心得。
收获一:开始时候的口碑经纪公司通过给代理人送体验产品和代金券的方式实现口碑传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产品和服务的欲望,通过体验产品后分享给身边人,然后再通过优惠券的形式促成成交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我们行业而言,现在很多的saas平台例如微盟、伙伴猫、零一裂变等都是通过先体验,后按季度或者按年优惠的推广方式实现传播。
收获二:在这一章作者用了很多的案例说明,诱因这个概念其实是很灵活的,可以在不同的场景,时间段灵活的运用。其中有几个案例很有标志性,令我印象深刻。
一、玛氏公司和火星(mars)名字一致从而实现销量大增。
这个是特别明显的诱因,只是名字的挂钩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类似的案例还有因为欧洲的Corona啤酒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撞名。很多外国网友就认为Corona啤酒含有病毒,这种很无厘头的诱因造成了该品牌的销量暴跌。特别典型。
二、《星期五》歌曲在星期五会被更广泛传唱。
首先星期五是一个特别令人兴奋的日子,人们对令人高兴有趣的事本身就乐于传播,该歌曲在星期五这个既令人兴奋又高频出现的时间的高播放量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类似的案例如之前提到的“送礼还收脑白金”在送礼的这个很重要的营销节点跟产品挂钩,是很赞的诱因。
三、产品搭伴:奇巧巧克力搭配咖啡。
让自己的产品搭配一种相关的、广泛熟知产品一起也是有效的诱因。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我们北方有一句话“吃面不就蒜,香味减一半”,如果把蒜作为一种特别品牌和商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搭配诱因。
收获三:那么有效的诱因是怎么样炼成的呢?
一、被激活的频率。例如上面的案例提到的吃面就蒜,吃面就是一个高频率被激活的场景。
二、激活的频率还要有刺激的强度。比方说你的产品和“学习”“休息”挂钩,可能就没有那么性感,因为一想到学习,可联想的产品太多了,辅导班、培训班、文具、等等。但是把需求和诱因再细化,比方说“经常用脑喝六个核桃”,“困了累了喝红牛”这就立体很多。在这块的领读中感觉海玲老师好像没有重点做解读。
三、和时间地点挂钩。这部分我想到的案例就是一提到德州我们会想到扒鸡,一提到中秋节我们会想到吃月饼。
结合自身业务:我们是做本地商户的裂变活动运营,就可以把我们的品牌“出众”和业务结合一下,放在品牌logo、名片、或者合同页眉中标明公司的使命:做出众的裂变 。把裂变和出众结合在一起。例如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裂变王子+名字”这就是打造自身品牌的一个诱因。(参考的分销王子的个人品牌案例)
个人感觉这一章开启了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诱因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需要多多的迭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方说书中的案例:购物的时候才想到忘记拿了环保购物袋,可能购物清单就成为你记得拿环保袋的诱因,但是实际的场景是:你的购物清单回到家甚至没有回家都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而且你下次去购物更不会想起上次的购物清单,我觉得还不如把购物袋和钱挂钩:记得“袋”钱再出门。
欢迎小伙伴们加我微信“redboss”一起探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