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屹然老师找我聊天,说想成立一个“前排群”——把团队里核心的伙伴聚到一起,每天在群里打卡,每人得完成两篇公众号文章、一个短视频的输出,大家互相盯着、搭把手。她特意强调,要是哪天没按时完成,就得把位置让给后面想进步的伙伴。群里不光要监督,更要互相借力:谁手头有需要沟通的伙伴,其他人帮着出主意、搭个桥;每周再开次会,聊聊遇到的坎儿,把问题当场捋顺。
听着这话,我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这哪是简单建个群啊?分明是逼着大家往前跑,又怕谁掉队似的拉一把。每天的输出看似是任务,其实是在攒本事——写文章练的是思路,拍视频磨的是表达,时间长了,谁不偷偷拔尖儿?更重要的是,一群人盯着一个目标使劲,那种劲儿往一处使的感觉,想想都觉得踏实。
屹然老师说,这是学思涵老师的法子。一提思涵老师,我就打心眼儿里佩服。他在平台搭的框架,细想全是为伙伴们铺路:七大项目组清清楚楚,不管你对啥感兴趣,总能找到能扎进去的圈子,邀约伙伴时也有了精准的方向;结合眼下的火运特点,早就帮大家把重点人群、兴趣项目筛好了,不用自己瞎摸索,跟着节奏走就对了。
更难得的是他那份“手把手带”的耐心。每周各个团队的碰头会,谁有难题敞开说,当场就能凑出解决办法;读书分享会雷打不动,逼着大家抽时间充电,不知不觉就把认知提上去了。最让我受益的是每周四他亲自带的课,总能从中医五行的角度讲产品,把“为啥这么用”“适合啥人用”掰开揉碎了说,听着听着,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就从“知道”变成了“懂”,跟伙伴们聊起来也更有底气。
前阵子听屹然老师聊起疫情那段时间,好多团队业绩掉得厉害,说到底是市场只铺了宽度,没往深里扎,一遇风浪就顶不住。可咱们团队不一样,业绩稳稳的。现在才明白,这都是思涵老师的远见——他总说“既要开疆拓土,更要精耕细作”,所以我们既在拓展新伙伴,也在陪着老伙伴一点点成长,根基扎得稳,再大的雨也冲不垮。
有时候想想,自己能在这样的团队里,真是运气。不用怕走弯路,因为有人早已把方向标好;不用怕单打独斗,因为身边总有人愿意伸手帮一把。这种踏实的感觉,大概就是成长最好的土壤吧。
如果你也好奇这样的团队氛围,随时找我聊聊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