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并非字句要如何优美才是好诗词,而是关键在于字句当中,能否给人深刻的意象。这点,才是最重要。“药草行多履齿香”,写的是在药草田埂间走多了,履齿上的沾的泥土都是含有药草特有的香气。
01.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李贺
这句诗是具体图画的表现,说的比较隐晦。不说换下平民的白衣,穿上刚做官的青衫。却用太行山上的青草上了白衫来做比喻。青草比青色的意象更具体而出新。而且,太行青草四字,也交代了春天的季节和赴官职的路径。当然,这个青草上白衫,现代人来看好像没那么刮人耳目。但古代的时候,做官才能青衫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草如袍位尚卑”,“江州司马青衫湿”都是青衫的,很小的官。但是,官小事却很烦。所以第二句将匣子中的密制奏章用千万条:蚕来形容。使交互复叠的白色卷轴有了很鲜明的形象,这个是视觉的。
02.池光不定华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李商隐
这两句是说,池光闪烁,花影缭乱,晓日辉映,露气初乾,透出一派春色撩人的意绪。诗句写公主入道,住在道观里,早上露气渐乾,晚上日气初涵,隐喻怀春之情。写景喻情,讽刺之意显然。动态镜头展示。是将静态的池光花影写的艳光四射,迷眩眼目,不容逼视。即使是日色露气也写得浮荡欲动,照映出一幅晚春浓艳的景色,这也是视觉的,但是是动态的演示。
03.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李贺
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包含了很多,虫声,灯光,寒冷,药香等各种感官的综合。虫鸣是听觉,灯光是视觉,宵寒是触觉,药气是嗅觉和味觉。短短十字,借助眼耳鼻舌体肤等感官意象的刺激,使罢官下第后愁病的情状,以及深秋夜晚凄苦寂寥的意味,勾画的分外真切,触手可摸。
04.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落花》
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刘克庄《后村诗话》说:“为世所称,然义山固已云已。”二句咏落花,只出之以比喻,与其外形全无关涉,却见出了它的品格风神。此即遗貌取神之一例。
05.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诗》
伤春之作。花在陨落的时候尚且翩翩起舞,被扫除以后越发可闻到它的余香。从感官意象角度看,李的确实很妙。宋祁“已落犹成半面妆”,只是一副静态的画面。而“扫后更闻香”,却是嗅觉的画面上的,突出了花香的本质。落花虽然扫去,但是画面外的暗香还在浮动,甚至可以闻到所以,纸墨尽处,饶有余味。
06.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岑参
在画面上消失了的人和马,却利用渐远渐小的马嘶声,从画外隐隐投射达到听觉里,使人切实感受到一个空旷的立体世界。
0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
画面上消失的渔舟,却从画面外渔人相应的呼声来表达。这呼声和山水的绿,一起向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扑来,所以画面是立体丰满的。它既写自然景物,又写渔翁的行踪,但作者并没有将二者分开来写,而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地展现这两种景象。在日出的一刹那,万物从朦胧中忽然显现,渔翁的形象本该清晰地展现出来,诗人却故意把渔翁隐去一。既然渔翁不见,山水就成了画面的主体。果然,随着一声“欸乃”,青山绿水忽然出现。我们知道,山容水色随着日出光线的变亮,应该是逐渐地变绿,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诗人则借声响的骤起,抓住最有动、最富生气的一瞬,顷刻间转换画面,把自然景象展现得极为震撼。
08.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酲。——陆游《即事》
第一句写榴花照眼,视觉。第二句青梅堕地,写听觉。三四句,写桥上酸风吹醒宿醉,写触觉。再仔细分析下,梅的青,榴的红,一样是视觉。柳桥野景,水佩风裳也是视觉。青梅和宿酲还可以味觉,风声和落梅一样,是听觉。这首诗全身长着耳朵眼睛一样,充满着感觉。所以学会利用各种感觉,用触觉感官勾勒出立体的印象,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09.待月梵银叶,疏香透几层。松风添逸韵,弦脆七条冰。——清·佚名
月亮升起,焚上一缕香,香气缭绕。透过几层纱幕,松风送来琴声,脆如冰的乐曲感人。这里有各种感觉的错综交融,将诗中的意象写得如画,美轮美奂。但是“添逸韵”,这个就比较笼统、概念。要是这么写,就完了。但是下一句的补充:弦脆七条冰。这句不但回应上句,而且,句内也有具体说明的。弦脆,也是比较概念模糊的,如何脆?七条冰!冰,这个亮化了声音的听觉为视觉。如果写松风添逸韵,弦脆月如冰,这样就弱了,弦脆是咋个脆法?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1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为什么这些名句备受赞叹?就是“化静为动”,给静物以流动感。因此,化静为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给客观景物以活动感。一般多用拟人方式,静物人化,表现为动,使无情物变为有情物。
静态的叙述转化为动态演示。包括,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图画,这些都是视觉的多。大体来说,诗词中利用视觉感官最多。所谓诗中有画,都是仰仗视觉鲜明的布置。读者看到的大多数只是形象,这个形象其实也多是平面的。
让画面中透出虫声鸟鸣、花香草味等等,是听觉感官、嗅觉感官、触觉感官利用。利用得好的,那就是诗中有画了。这画不是平面的,是电影的画面的,立体的。而非小人书。多几种感官刺激,有时效果加倍。多方面的汇合集结,极易令人身临其境。
比如,让形象有声有光,带香带触觉。也就是说,再借助其余的各种感官意象来辅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