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看了第一封信:阅读是思维的金丝雀的纸质版,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步看,电子书可是随时随地的看,比较方便,虽可以划线写想法,却不能够深入的去思考,纸质书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准备好纸笔,读一句便有一句的思考,只是静下心来去看书,真的是需要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时间。至于二者如何平衡,我还没有找到方法。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新的方式。
笔记/划线:
学会阅读为人类大脑的“操作系统”增加了全新的回路。这个漫长的过程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结构,并将大脑的神经回路重建,改变了人类思维的性质。
你可能很想让自己沉浸在心爱的那本书中,却突然感到若有所失,心中莫名惆怅。你如同被截肢的人有了幻肢感。(电子书带来的失重感)
如果他们没有学会阅读,就无法充分发掘人生的无限可能。(阅读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扇窗,只要我们愿意,可以任意选择)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生理上,文字都能推动新想法的诞生。(阅读引发思考,思考促进创新)
大脑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突破本身构造设定的视野和语言极限的潜能。(大脑是未知的,我们所做的研究不及其本身存在的十之一二。)
当人们每天花费六七个小时埋头苦读电子书籍的时候,大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读电子书十几年了,时间没有限制,内容没有限制,却也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看的下去。再看纸质书,总有一种看到厚度便畏怯的感觉。)
每一种阅读媒介在认知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换言之,年幼读者的脑神经回路可能发展所有深度阅读的机制,形成高度精密的专家级阅读脑;当然,初学者的大脑也可能碰到阅读脑短路的情况,难以培养起深度阅读能力;或者阅读者也可能按照与常人的脑神经回路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形成新的脑神经回路。人们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大相径庭,主要取决于幼年时期主导阅读脑神经回路形成的模式。(阅读脑神经回路形成的模式决定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的方式)
从认知学、语言学、生理学和情感方面系统地审视不同阅读媒介对于阅读的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保持自身思辨能力的最好基础。(此刻开始,内容变得过于专业化,需要反复阅读去理解。)
阅读的生活才是下一代人为适应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独立生活方式所必需的思想基础。(阅读奠定思想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