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另一种选择》。
说到创伤后恢复,很多人都认为指的是人生的巨大挫折,但其实失业、离婚、失恋,甚至每天的小确丧都属于创伤。遇到创伤时,有些人愈战越勇;有些人则从此低迷落魄;甚至还有些人选择了自杀。造成这种差异的是每个人的复原力,它决定着受挫后的应对方式。
本书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行官。她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直到2015年她的丈夫突然不幸离世。这本书记录了桑德伯格从丧夫之痛中恢复的全过程。本书的另外一名作者亚当•格兰特是一名霍顿商学院的教授,他为桑德伯格的复原提供了学术理论的解读。
这次主要和大家分享能够帮助增强复原力,治愈心理创伤的4种方法。
预测最坏的情况
发生不幸后人们常常会陷入当下的现状而不能自拔,为了逃离这种悲伤情绪很多人会选择想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越想美好的事,越能对比出现实的不如意,从而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里。作者教我们的方法是:去预测最坏的情况。
桑德伯格失去丈夫后整天以泪洗面,格兰特提醒她去想想更坏的情况。桑德伯格很惊讶,还有什么比失去丈夫更坏的情况呢?格兰特说:“当然有,他是死于心脏疾病。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两个孩子可能也遗传到这个基因?”桑德伯格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比起失去丈夫和孩子们,只失去丈夫变得没有那么糟糕了。瞬间她从之前的悲伤变成感恩,庆幸孩子们还活着。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结,只要还活着就还希望,活着本身就值得感恩。
记录下负面情绪
就像开心的事需要记录一样,负面情绪也需要记录。只有给负面情绪贴上标签,才能正视它。
桑德伯格在失去丈夫后开始坚持写日记,因为只有这样她的悲伤情绪才有地方能倾泄。她还强调:把情绪表明得越清楚,越能更早走出负面情绪。比如写“我感到很孤独” ,就比 “我今天过得很糟” 要具体得多。通过5个月连续的记录,她的悲伤情绪被慢慢的识别出,并且得到治愈。最后她已经不用再依赖于日记,也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遭受挫折后都不愿去回想,因为面对痛苦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作者竟然能把自己的黑暗经历写下来并出版给所有人看,这样的勇气实在是让人佩服。她能以这么快的速度走出悲伤,和她对这段经历的坦诚和记录有直接关系。
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
在所有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中,有50%的人都发生了至少一种积极的改变,只有不到15%的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关键是你必须相信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
桑德伯格在第一本书《向前一步》里写到夫妻双方要共同分担家务,这样才能让女人能在职场勇往直前,当时就有很多读者指出她写的内容对单亲妈妈不适用。失去丈夫后,她顿时明白了单亲妈妈的难处,更理解了她们在遭受创伤后还需要面对经济困难和无他人支持时的无助……于是,她建立了“B选项” 这个非营利组织,希望能尽她的力量帮助更多受挫的人早日恢复,重新走上生活的正轨。
汶川大地震和“9.11事件”后,都有大批人员选择医务人员、消防员、心理咨询师、教师,这些充满压力却收入不高的职业,因为他们在这些职业中找到了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必须坠落,就让我坠落,我会成为的那个人一定会接住我。”
集体的力量
哪怕是最强的个人复原力也抵不过所有创伤,这时就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一个集体里,大家凝聚的不只是希望和个人经历,还有大家共同战胜挫折的决心。
桑德伯格发现虽然家人和朋友们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在他们离开后,巨大的孤独感还是会扑面而来。于是她就去结识了很多有类似创伤经历的人,并和这些人建立了深层次的连接。她解释说这些朋友不只是会对她说“我为你的失去而难过” ,而是 “我也经历过,所以我真的理解你。”
寻求帮助,找到与自己有类似创伤经历的人,能增加归属感。大家再集体里互相帮助,携手一起 复原。所谓利他就是利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治愈。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了帮助走出创伤的4个方法,分别是:预测最坏的情况;记录下负面情绪;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和集体的力量。人生都要经历苦难,但面对逆境的态度和复原的能力,决定着在苦难里挣扎的时长。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快的走出阴霾,变得更加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