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档案工作已经五年了,我也从一个小白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档案通”。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希望能给同行的新手一些启发和指导。
在很多人心里,档案工作略等于“看大门”、“守仓库”、“图书管理员”等职业,是“清闲”、“没有门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前途”的代名词,无非是接收档案、整理档案、管理借阅档案。其实不然,想想大学专门开设有档案管理学,就明白它的专业性有多强了。要把它吃透、做好绝非易事。
1.了解档案
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事任何工作前,都要先从学习规章制度做起。《档案法》、《国家档案局10号令》、《本单位档案管理办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法规和制度,是需要反复学习的,最好打印成册,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常学常新。
前几个月,除了熟悉了解档案的相关管理制度之外,我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拿着案卷目录本,到每一间档案库房,一盒盒、一卷卷、一件件地进行清点、核对,了解各类档案的存放位置、编号规则和摆放次序,检查每一卷档案的组卷情况和存放状态,做好笔记和问题记录。
这项工作虽然既枯燥又耗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国家故宫博物馆馆长单霁翔在上任之初,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光是布鞋就磨烂了20多双。600年来,把故宫这么走一遍的,就单霁翔和助理两个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快速、系统的了解故宫的整体情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确了工作思路,获得了工作灵感,为他今后的工作创新开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实干精神的真实写照。
2.敬畏档案
毫无疑问,档案工作枯燥、单调、冗长、繁琐,耗时耗力却不容易出成绩,每天工作的常态就是面对着4万余卷不会说话的档案和数以十万计的著录电子条目,整理、分类、录入、查阅、核对、记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实话最初的工作激情过后,心中也有过不甘、委屈和抱怨。
这时候,我们要树立起对档案工作的“敬畏之心”。 习大大说的好:“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简单的话语,概括总结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单霁翔说自己是故宫博物院的“看门人”,是隐藏在紫禁城的“扫地僧”,我们档案人又何尝不是单位档案馆的“看门人”、“扫地僧”呢?这里存放的每一卷档案,都是见证单位发展历程的“宝贵财富”,都是千金难买的“独家馆藏”, 档案是历史,是记忆,是历经岁月淘洗后留下的“企业真经”,它们值得我去守护、去学习、去用心经营!
想要做好档案工作,必须去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保持清静的心境,古语说的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当你真正静下心来去做的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做档案是能够修身养性的。
3. 重在服务
我们可以向单霁翔这位实干家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还要学习他的勇于创新精神;不仅要把档案管理好,还要把档案利用好、开发好,让档案“活”起来。通过实际的档案工作,我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还认识到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是目的,服务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档案管理的价值和作用。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借阅档案的同事和群众,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主动研究探索如何让档案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了别人,获得了尊重,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学识和能力,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
写到这里,我发现,以上三点适用于所有工作:首先要了解工作,再次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最后,要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哈哈开玩笑啦,不过确实这才是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总之,所有平凡的工作中都孕育着不平凡的精神内核。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每一项工作都值得用心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