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推荐
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我与它

作者: 眼睛歪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9-12 16:04 被阅读6次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讲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分二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我与你: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马丁对关系的二分法,将中国文化中迷雾一般的关系一下子梳理清楚了。中国人最注重人情味、最看重家庭、最讲究伦理关系,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与它”的关系,极少是平等、真诚、关爱的“我和你”的关系。

家庭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乖、听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高举着爱的旗帜,要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乖孩子才是孩子最优秀的品质,要孩子努力学习,希望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给自己长脸、光宗耀祖,父母用爱包裹着自己的私欲剥夺孩子的自主权,一代一代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要逃离自己家的原因。

看似是充满爱意的“我与你”,实质上都是冷冰冰的“我与它”。

我自己就活在这么一个家庭中,好在自己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但现在自己开始了对老婆儿子的改造,希望自己树立绝对的权威都要听命于我。这种循环不在我这里斩断,那么我的儿子会成为另一个我,到他以后自己的家庭中继续循环。

“我与它”的家,是没有真正的温暖、尊重、真诚的感受,有的只是无尽的争吵、冷战、冷漠。想和自己的老婆、儿子构建“我与你”的关系,就得放下自己对他们的预判与期待。

放下希望老婆如同丈母娘一样勤劳、对我无条件的温暖与爱、所有行为思考与我要求一样的期待。

放下希望儿子要与我非常亲热、以后要有大成就、要非常听我话的期待。

放下这些,用最真实的自己与他们最真实的自己相遇,获得一段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

  • 我与你,我与它

    本周来说两种关系,一种是“我与你”,另一种是“我与它”。具体可以这么理解,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

  • 我与你,我与它

    最近学习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中关系的章节,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在关系中,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讲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分二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它”,一种是“我与你”。 1.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

  • 我与你,我与它

    以色列哲学家,《我与你》书本中,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而是和事和物和人发生关系的...

  • 我与你,我与它

    1.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我,也不是你,不是我思,不是种种...

  • 关系——我与你,我与它

    一.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

  • 读《我与你,我与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人际关系在我眼前就是一团团的迷雾,总是找不到它的核心所在!处理种种关系,全凭自己的感觉!...

  • 预习: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市,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我与你」还是「我与它」

    第一次听到「我与你」这个说法,是从武志红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与你》中。当时看了几页,有一种艰深晦涩的感觉,当然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你、我与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ic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