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常常有朋友抱怨写东西时,想引用个典故,或者一个故事或者名人名言,还要百度去找,浏览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好容易找到一个类似的,又觉得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洞的,像一个空架子。别说别人,就是自己看了,也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兴趣读完。
这时我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想要用时却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难道是我们读的太少了?大脑里积累的知识不够多?
不是我们书读的少,而是我们读过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了。没有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或者说有过短暂的思考之后,转瞬即逝了。也没有对那些让你感动的,或者喜欢的文字做一个记录,以至于,合上书之后,脑子像被格式化了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
要想使书中有趣的故事或者精美的语句能为我们所用,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内容做一个记录,就是记笔记。
读书只是快速的浏览文字,印象不会深刻。如果把这些文字写一遍,然后加上一点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把所看,所写,所想结合起来,让这些文字在我们的大脑中停留的时间长了一些,既帮助我们加深了记忆,又留下了材料的线索,为今后的查找提供了便利。
所以,我们应该开始记笔记,把文字,思想,情感,灵感都一起记录下来,打造我们自己的知识库,素材库。
积累材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久了,读的书多了,记录的感悟多了,再遇到写个稿件的时候就不会急得抓耳挠腮也找不到灵感了。
那么如何记笔记呢?我分享3个写读书笔记的小窍门:
第一,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养成一个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在书桌上最显眼的地方放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每次看书时,都把笔和本一起打开,手中一直握着一支笔,看到好的句子,好的描述,就动笔写下来。有了什么想法就赶紧记下来。
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写那么多太浪费看书时间了,我们可以只是记录几个关键词,等到读完了,再把其他部分补齐。
慢慢的记录的多了,你会发现有什么感想和灵感不赶紧写下来实在让你不舒服。
第二,放大读书笔记的作用
坚持写读书笔记之后,我们要发挥读书笔记的积极作用,让我们自己从中受益,更加增强我们记笔记的信心。
记录了自己的灵感,使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轻松知道自己想要写些什么,并且通过翻阅记录的内容,可以找到一些故事或者名人名句来丰富我们的文章,使其变得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读书笔记帮助我们快速归纳同类书籍的类似观点和相反的论述,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同一个概念或者理论。
第三,创造别具一格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要进行分类记录,否则找起来恐怕比在原著上找都费劲。
对于笔记的记录方式,我有一些小习惯:
一,分类记录。
同一类型的书籍内容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二,为笔记做一个便签。
做一个便签方便我们查找内容,便签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页码之外,翻起便签就找到了这个内容的记录。
三,用专门的记录本。
专业的记录本具有很多的功能,比如前面提到的便签拉条。
A1
我在之前以每周两本书的速度,读完了近20本书。原计划没读完一本书写一份书评或者读后感的,但是每次提笔都不得不放弃,因为合上书之后,大脑一片空白。
看到别人写的文章,观点鲜明,语句活跃,旁征博引,故事贴切。感叹人家功底好的同时,我向一些人咨询了方法。
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读书,记录经典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
我意识到原来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A2
我准备好了笔记本,每次读到精彩的句子,有意义的故事,我都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有什么感想时就用其他颜色的笔写下来。这样一目了然,方便查找了。
现在我有了一套记录笔记的方法:
一,准备笔记本,看到能够触发我灵感的句子,就写下来,然后用其他颜色的笔记录灵感。
二,给笔记本设置专用插页纸或分页纸,方便查找。
三,使用网络笔记帮助记录,如印象笔记,可以负责电子书上的内容,节约了很多时间;设置关键字,方便后期使用时的查找。
四,保存喜欢的图片。记笔记是记录一切喜欢的,有帮助的东西。图片也是我们写文章时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元素,建立自己的图片库,再需要时就无需去百度海选了。
五,除了图片,还有一些音频,视频,歌曲等等,都可以收集。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到对你有帮助的部分。总之,记录的过程虽然有点繁琐,但是对知识的积累,素材的积累非常有用。
记好了笔记,对我们今后的写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