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上二年级的儿子拿着一份数学卷来找我,说不会做。我原以为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加减乘除计算,没想到看到题目后却让我眼前一亮。这分明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心理旋转呀,正好我可以借此分析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对心理旋转的认知发展水平。下面由我来一一分析。
第一题:下面三幅画分别是谁画的?
【原创】小学数学题中的心理旋转问题
这道题孩子自己答对了。他能比较准确的描述出三个小朋友分别从前,后,左三面把一个小朋友围在中间,所以前面看到的是脸,后面看到的是后脑勺,左面看到的是左脸。Bingo!
第二题: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原创】小学数学题中的心理旋转问题
这道题只连对了左边部分,中间和右边的都不知道怎么连。很显然把观察者放到被观察者上面(后面),增加了心理旋转的难度。同时,对左右的分辨要比对前后的分辨更难。
第三题: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原创】小学数学题中的心理旋转问题
这道题的回答出现了混乱。同一个观察者小芳,既看到了背面又看到了侧面(擦掉的铅笔痕迹)。有趣的是,前后的分辨是正确的,而左右的分辨出现错误。
第四题: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原创】小学数学题中的心理旋转问题
这道题和下面第五题孩子完全不会做,可见是难度最大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包括抽象的几何线条,孩子难以用命名的方法来区分各个侧面,只能通过几何线索进行判断。
第五题: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原创】小学数学题中的心理旋转问题
这道题的的解释同上,都需要借助几何线索进行判断,但同时又增加了不同物体相对位置的判断,导致难度进一步增大。
总结
从上面的几道题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确实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解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让孩子对观察到的视觉线索进行命名,比如头就分为正脸、后脑勺、左脸和右脸。有了命名之后,孩子就可以将纸上的线索与具体体验进行结合。
另一个方法是针对无法命名的视觉线索,建立前后左右的空间坐标系,强制将物体与空间关系进行关联。
当然,后一个方法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用手机代替观察视角,从多个角度拍下的照片就代表这个观察视角(方位)看到的物体形象。这样的讲解多多少少能让孩子听得明白点。
亲爱的读者,你在辅导作业时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Finger,关注心理学、儿童教育,以及人类数字化生存,喜欢写作,旅游,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