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长的眼里,孩子读小学的时候,还是个乖乖宝。
经过“小升初”的考试,成为一名初中生后,似乎在突然之间,孩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面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学会顶嘴了,遇到一些分歧,他们学会针锋相对了。
其实,升入初中后,一些学生陆续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青春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个人意识逐渐形成,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果孩子发现,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他们会从自己思考的角度上,做出一定的判断,会用质疑的眼神,来对待家长。
于是在家庭生活中会出现,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现象,大有一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架势;家长好心好意为孩子,为何会迎来这样的结果呢?
第一:似乎自己的感受不被在乎,家长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平日里,家长要忙于工作和生活。而作为学生,孩子们大多数的时间,会在校园中度过。于是,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意识,大人除了做饭之外,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当自己有心里话,想跟父母说的时候,他们还会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意与自己交流,结果孩子即使遇到困惑,也不愿意和大人沟通了。
第二:家长只知道忙他们的事情,没耐心了解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父母即使想和孩子交流,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打消了孩子沟通的积极性。
比如说,孩子的一些想法,轻易就被家长所否定;一边和孩子聊天的同时,大人还要忙家务、忙工作,在语气中显得不耐烦。
第三:和父母在一起无话可说,能聊的只有学习和成绩。
两个人疏远,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许多家长都很忙,每天工作之余,他们会将对孩子的关心,停留在做好吃的上面;一旦开口和孩子交流,说到的基本上是学习二字,要么就是考了多少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与之聊天了。
第四:家长只会说一些无味的大道理,其实并不关心自己。
许多时候,父母总感觉自己是过来人,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去指导孩子。殊不知,两个人如果缺乏了解,家长说了再多的道理,对方也无法听进去。
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他们是需要被关注和关心的,如果意识到,父母喜欢说大道理,没有真正关心自己,孩子会带着失落的情绪,从此选择少表达。
第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可是他们自己却做不到。
家庭教育中,时常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可是一想家长做不到这点。
他们以大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结果自己却无法遵守约定,在孩子面前失信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产生质疑,最终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
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还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自己交流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尤其在初中阶段,孩子面临青春期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
那么,当孩子升入初中后,作为人父人母,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心目中那个值得依赖的人呢?
第一:避免在饭桌上教育孩子。
一天当中,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大多数的时间里,大人下班了、孩子放学了,一家人坐到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家长才会有机会与孩子接触,与他们聊一些话题。在这个时候,就不要说一些影响情绪的话题了。
一方面来说,在饭桌上教育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内心不高兴,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继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以及身体的健康,反而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吃晚饭的时间,时常是一个人身心疲惫的时候,经过一天的忙碌,才会有眼前的闲暇,如果还要被父母教育,孩子很难接受。
不妨说一些暖心的话,多一些带有温度的交流,反而能让孩子接受。比如说一些开心的话题,谈一些热剧等等,通过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帮助彼此实现真诚交流的目的,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二: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
当一名家长,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苦口婆心教育孩子的时候,对方可能不会领情。因为许多大人,总是说一些孩子暂时不理解的话题,所以无法让他们感同身受,也无法明白父母的苦衷,反而让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
有时候,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他们的感受。比如说,如果自己是孩子,面对父母的数落,以及那些大道理,自己是否能够接受呢?要知道,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尚缺乏社会的经历,以及人生的经验。
家长将理由强加给他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反感。同样的,在发展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父母也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还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为人父母不容易,被孩子冷落,也会伤人心。不过,聪明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发展心理,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么彼此之间的沟通,就会顺畅许多了。
转自教育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