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本文作者: baoyang.chen (at) gmail.com 原文发表于狩猎·弓 ,文人收藏至此。
在聊聊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引发雾霾大热这个有趣的现象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
有一本书和同名电影叫《贩卖怀疑的商人》[1],电影依据书的脉络选取了关于全球变暖的部分进行制作。
这如同在庭上辩论,并不一定要说服陪审团,但只要把合理的怀疑推销给他们就可以了。又或者如同电影里说的,吸烟有害健康吗?以前的答案一直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这里推销的合理疑虑是:那到底有没有科学证据呢?同样的,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到底全球变暖是什么造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我们的地球真的变暖了吗?”(这一点有人可以随便举出某地的“史无前例的”严冬来佐证)这种转移注意力与问题核心的拖延战术,被不断地使用。
这种行为被称为波将金村[2],原本用来描绘仅仅是为了制造某种假象的虚假村庄。来源于俄国政治家格里戈里·波将金,在1787年为了欺骗叶卡捷琳娜二世造访克里米亚而建造的虚假村庄。

这句话现在通常用在政治和经济上,来形容构建只是为了欺骗别人的建筑或者计划。例如智库乔治·马歇尔研究所[3]发布了一系列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虚假”期刊文章,比如著名的《鸡尾酒会话指南——全球变暖》。之所以而为之,马歇尔研究所接受了大量来自石油公司的资金[4]——显然石油公司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原书作者奥莱克斯与康韦发表了另一篇简短的文章讲如何打败“被贩卖的怀疑”[5],里面谈到了科学家,媒体与公众三个方面。
在美国学术界,与19世纪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大量编写旨在服务公众教育书籍的情况相反,之后的科学界把重心放在了实验室或者领域内的交流,而与大众更广泛的交流则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科学家也禁锢于对客观与学术严谨的追求,使得他们不断地使用“预先警告”。例如在文章开头首先写出他们不确定的部分——这通常使他们的文章显得难以令人信服。
2010年,25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气候科学家联名写了一封针对批评的回应信件,开篇就指出“科学从来不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并接着解释说,“当某些结论已经过全面和深入的测试,质疑和检查,便被称为确立的理论并且常常被称为'事实'”。虽然这种对学术的一丝不苟是令人钦佩的,但是这样曲高和寡地对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的表达显然不利于大众接受。
文章进一步指出作为传播管道,记者应该学习如何分辨他们获得信息的质量甚至“真假”。比如分辨专家的研究水平,刨去别的影响——政治资本或是利益纠葛。
一个有效清晰的传播途径还不够。作为受众,大众应该理解科学充满不确定性,科学家做出的决定往往是根据当前最有效的信息。大众应该信任唯有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论文,或者一个科学家群体的共同意见。虽然历史证明,科学家的意见最终还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例如大家已经接受吸烟有害健康。只是已经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而在全球变暖的话题上,不可逆转的将是地球的命运。
在“贩卖怀疑”的基础上,往往会引申出另外一个伎俩便是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爆料人身上。用放大镜寻找提出问题人的“弱点”。运用“贩卖怀疑”“合理质疑”的技巧,加上大众对某些“标签”的固有解读,将反驳观点演变成质疑发言者的资质可靠度。比如“你看他是个有酗酒吸毒的前科”“你看他曾经在念中学的时候抄作业……”等等。
这点我们通过关于爱德华·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6]可以一窥。片中有一段格伦·格林沃尔德与斯诺登的对话,大意为:他们不愿意过早地公布“提供资料人”,即斯诺登,的身份,因为这样,媒体公众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这个“人”身上,而不是事件的本身。当斯诺登被问及为什么找到记者而不是直接将信息公布在网上时,他表达了对于记者处理资料的信任。他相信记者会在公布事实以及对普通人可能造成的伤害之间有所权衡。虽然第二点与这次“雾霾”纪录片略显无关,但第一点直白地点出了斯诺登与记者们的希望,他们将事件的注意力由“棱镜计划”尽可能迟地转移到斯诺登这个个体上。
有了前文的铺垫,我们回过来看柴静《苍穹之下》引发的“雾霾大热”。大家争论的焦点在哪儿?定性而不是定量地来看,大部分都在讨论柴静这个人。路人甲举出了一系列关于柴静本人而不是“雾霾本身”的质疑,乙跳出来指责甲为人不厚道——“犬儒”、“理客中”等等。故事的焦点从柴静这个个体转移到了甲方和乙方,这些根本与“雾霾”本身无关的内容。似乎“热点”从来就没有关于“雾霾”本身。或许这部雾霾纪录片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策略有待商榷。或许应该在利用柴静这个名人符号与纪录片核心内容之间需要找到良好的平衡,但是,但是关于此的讨论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雾霾。

这是一部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并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这不是关于学术严谨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资质乃至道德的拷问。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吸引大众注意力到“雾霾”的管道。它的作用是激发大家对于雾霾的讨论,而不是关于纪录片这个载体以及柴静的讨论。甚至对关于她制作此片的初衷也应浅尝辄止。这不是一场造星运动,至少不是现在——公众对于问题的认知还未巩固的时候——将柴静偶像化。
大众对于事件的认知,从发现,被引入“合理怀疑”,直到接受,还远未完成——接受事实与理解事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能真正理解雾霾的意义并采取对应的行动,晦涩的科学论文与转移视线的“怀疑”都帮不上忙甚至起反作用。这需要科学家(源头),媒体(管道)与大众(受众与行动者)共同建立一个讨论与关注的时空域,而不是制造一个波将金村,或是仅仅被用来纪念曾经存在过的关注。


后记,在寻找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配图时,海报,宣传图以及各网站的配图,大多都使用了像这样包含了柴静大头照的海报,或是她在舞台上的大头照。
注释:
[1] 纪录片《贩卖怀疑的商人(Merchant of Doubt, 2014)》, 导演Kenner, R.,http://sonyclassics.com/merchantsofdoubt/同名书籍书籍《贩卖怀疑的商人:从烟草到全球变暖,一小部分科学家如何曲解真相(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Oreskes,N.,& Conway,E.M., New York:Bloomsbury Press (2011).
[2] 波将金村Potemkin village,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Potemkin_village
格里戈里·波将金(Grigory Potemkin)是俄罗斯帝国军人及政治家,叶卡捷琳娜二世(Empress Catherine II)著名情人之一,曾任克里米亚总督。传说他统治当地时为应付女皇巡幸而刻意营造当地开发颇上轨道的假象,下令在她巡游经过的地方搭建了许多造型悦目的假村庄,因而有“波将金村”的典故。
[3] 乔治·马歇尔研究所(George C. Marshall Institute):http://marshall.org/
[4] 绿色和平组织对科赫工业否认气候变化前线组的研究,网页访问于2015年3月1日
[5] 纳奥米·奥莱克斯 & 埃里克·M·康韦.(2010). 对贩卖怀疑商人的反抗. 《自然》, 465(7299), 686–687. doi:10.1038/465686a
[6]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是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美国国家安全局外派技术员。因于2013年6月在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美国和英国的通缉。2013年6月23日,斯诺登离开香港前往莫斯科,俄罗斯给予他一年临时难民身份。
《第四公民(Citizenfour)》,是一部2014年罗拉·柏翠丝 (Laura Poitras) 执导的美国纪录片,讲述了斯诺登和棱镜门事件。2014年10月10日于纽约电影节首映,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以及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