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留守儿童的个案。
起因是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幼儿园开展小组活动,幼儿园的老师跟我说她们班里有个孩子,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跟奶奶在一起生活。
而奶奶总是忙于农活,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或许是因为和外界接触的太少,这个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认知,行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比同龄人要迟滞一点。老师希望我们多多关注这个孩子。
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去这个留守儿童的家里进行家访,在征得奶奶的同意后,我们为这个孩子开展了个案服务。
几个月过去了,感觉这个孩子的情况有了比较大的改善,我决定再走访幼儿园,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要结案。
幼儿园老师说,现在这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敢于表达,也能清晰地表达。老师讲了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中午,小朋友都在午睡,这个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她赶忙问孩子为什么哭,这个孩子说:“我想妈妈了,我想要妈妈陪。”
老师听得很心疼,她就对这个孩子说:“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现在老师在这里陪你,快睡吧。”在老师的陪伴下,这个孩子才慢慢停止了哭声,渐渐睡着了。
都是做妈妈的人,听到孩子想妈妈都想哭了,我也很心疼孩子。并且,我很想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说几句话。
第一:陪伴,并不仅仅是陪着。
每次去这个留守儿童家里,我都看到奶奶在忙家务活,孩子在一旁自个玩耍。
每每这个时候,我似乎都能透过这个孩子,看到他内心的孤独。他和奶奶两个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但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幼小的内心世界里,有他的困惑,他的恐惧,他的需求与愿望,这一切,需要家人的看见。
所以我总会跟奶奶说,“您要和他一起玩。”而奶奶总有很多的理由,她说自己家里有很多活要干,又说自己不认识字,不会教孩子。
其实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参与到他的生活中,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这个需要时间、耐心和爱心,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学问。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他需要,家人就会陪伴在他身边。
第二,父母不能做隐形人。
每个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留守儿童的父母更是如此。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到外地去务工,但这也不能成为不管孩子的理由。
我服务的这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分别在两个城市务工。据奶奶说,他们夫妻俩的感情不是很好。这位妈妈有时候一年都不回来一次,爸爸一年会回来两三次。
平时,孩子会主动跟妈妈打视频电话,而妈妈总是以自己工作忙为借口,很少真正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爱,就是表现在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方面。
爸爸可能一个星期会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但除了让孩子好好听奶奶的话,也找不到别的话说。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像一对隐形人。他知道自己有父母,可是看不见摸不着。
其实,现在通讯技术发达,每个人都有手机,沟通起来很方便,做父母的要每天留出时间来跟孩子视频,让孩子每天能触摸到父母,而不是以一个名称活在孩子的印象中,不要让距离阻隔了彼此之间的爱。
第三,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而不是他们的物质生活。
有些父母因为在外务工感觉亏欠了孩子,就拼命用物质去弥补
给孩子买玩具,买衣服,当然,这也是对孩子一种爱的表达,但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物质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想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记得有一次,我去这个留守儿童的家里家访。照例,我问他:这个星期有没有跟妈妈打电话?孩子说没有。我问:“为什么呢?”孩子脸上现出羞愧的表情,他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妈妈不爱我了。”
我非常惊讶,我问孩子:“为什么会说妈妈不爱你呢?”孩子没有回答我,而是跑开了。
我赶紧问奶奶,奶奶却说不知道。
后来我跟这位妈妈通了电话,说起这件事,这位妈妈解释说,是因为奶奶告诉她孩子不听话,她才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这位妈妈说完,还振振有词地补充说:“我这样讲也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能做个好孩子。”
一个五岁的孩子,本来就很少能见到父母,现在亲耳听到妈妈说“如果不听话以后不再爱你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常年见不到妈妈的孩子,他的安全感可能所剩无几了。现在加上妈妈的恐吓,这个孩子还会有安全感吗?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而不是给他一种有条件有限制的爱。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让他们委屈时,有人可以倾诉;害怕时有人可以撑腰;无助时,有人给他力量。
每天跟孩子视频聊天,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听听孩子讲他身边的事情,做个善于倾听的父母。
最后我想说:如果可以,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吧,别让孩子做留守儿童;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尽一切的努力,让孩子觉得自己虽然远离父母,但并不缺少父爱和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