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个日子都有它的属性
近段日子喜欢读诗歌,尤其在睡前。昨晚睡前,读到一些属于顾城的句子:顾城说,他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而我,作为一枚白日梦患者,却只想把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寄存在一本书里。随后,只要翻阅一本本书,就可以看见一个个日子缓缓向我走来。嗯,今天是诗歌日,宜读诗。我对自己说。
2.过康健的生活
每年体检,照心电图和彩超的时候,都会有小点紧张。可能还是觉得自己的心肝脾胃肾在机器里被“一览无余”,内心深处总有点不自在吧,因而,就会弱弱地问一句:“医生,请问我的内脏器官有什么问题吗?”医生悠悠地回一句:“你这么年轻,会有什么问题咯…”这么强大的理由,我竟无言以对。其实,每当看到一些二十几岁或是三十几岁猝死的新闻报道,心里就会堵得慌。就这样,突然生命走到了尽头,毫无预兆般,多少让人觉得生命无常吧!过了25岁之后,对于身心健康方面,我还是很关注的:管住嘴,迈开腿,不攀比,想得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开心最重要啦!
3.有些书适合读出声音来
哈扎拉尔说,我也不知道读书是否真的重要,我只是在读而已,书把我置于无限的追随之中。这样我听到的聒噪就特别少了,我可能会出现在我原先不在的地方,我所关心的多出于生命本身的大问题,而把某些小丑遗忘也是书能够做到的。我像是每天都把自己梳理一遍,可以继续保持平庸,继续陶醉,继续为一些书暍两杯。
不用纠结太多,你最大的问题是读得少,想得多。写到这里,这句话就突然冒出来了,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群里得到一份《一滴泪》的电子版,于是,冒着寒风细雨,迫不及待地跑去打印店打印了一份。拿在手里,觉得沉甸甸的,就好像握住了一段历史。也许,有些书适合出声朗读,有些书适合拿在手里一页一页地翻读。

4.学习的人
在同事安琪的朋友圈,读到了一篇转载的文章,文中谈到了哈佛大学的精英教育。读完后,对文中推荐的纪录片——《学习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开bilibili搜索,欣喜地发现B站有这个资源。影片中四位来自于哈佛大学的学子,背负着找到“学习是什么?”这一问题答案的使命,踏上了研究之旅,从东亚开始,逐步探访欧洲、中东等地区不同的学习方式,采访不同教育环境中的老师与同学们学习的目的、方法与心得,逐渐探明学习的意义。
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成果?学习不是无止尽的辅导班,也不是为了赢得竞争、考上名校的挑灯夜战,而是日常生活中一抹本身就带有乐趣的色彩,“学习,无处不在。"
在西方的传统上,学习不是为了习得普遍的知识,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而努力。而在中国,有一点表现得很突出:那就是在一个广阔“共同体”的概念下,对父母恩情的重视以及对建设国家的参与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始于小学,贯穿于中学,存续于大学,几乎成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一定会提到的答案。
5.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才读完王鼎钧先生的著作——《昨天的云》,这是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写的是先生17岁以前的生活,那时的故乡、家庭以及抗战初期的遭遇在先生笔下汩汩流出。先生在序言中就写道,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回想起来,离家的这一幕还是草率了。这等事,该有仪式,例如手持放大镜,匍匐在地,一寸一寸看。”,这是书中的最后一句。
读完整本书,掩卷沉思,脑海中突然浮现曾经听到过的一首老歌的旋律——费翔的《故乡的云》。里面的歌词似乎句句戳中游子的心:“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我已厌倦飘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歌中不断回唱的那几句“归来吧,归来哟!”,我想大概每一个流离在故土外的游子都会有所感怀,悲从中来。
网友评论